顧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花費了一天的時間,社科院的大家,就將墓道內散落的人殉陪葬品,全部都清理了出來,裝車送到了廣州考古所暫存。
這些陪葬品大部分都是陶器,都是生活用品。
銅器只有寥寥幾種,除了兩個小銅鏡,兩個牌飾和一個帶鉤外,就沒有其他屬於這兩位人殉的器物了。
那些用銅做的車馬器和儀仗,嚴格來說應該是屬於墓主人的,而不是這兩位人殉的。
完成了墓道內的清理工作後,陳翰再次蹲在了墓門口的這個豎坑面前。
看著面前已經被清理乾淨,並且做了平整工作後的坑底。
陳翰緊鎖著眉頭,與身旁的李教授說道:“李教授,我懷疑這座墓所用的填土,應該是嚴重偏酸性的。”
“不然正常的填土,不會將這些隨葬品腐蝕的如此嚴重。”
墓道內外藏槨,以及墓道口的那個人殉棺,腐蝕的程度簡直慘不忍睹。
任何木質的東西,基本都腐蝕了個乾乾淨淨,那些木箱子,只有底部無法接觸到填土的位置,才儲存了下來。
為數不多的幾個銅器,更是看著一點“金屬”的感覺都沒有,就像是一塊塊石膏,好像輕碰一下就會碎掉。
這顯然不是正常情況。
鳳凰山漢墓群,那邊的漢墓年代,橫跨西漢早期到中期,比較早的墓都是漢文帝時期的,比這南越王墓的時期還早。
但是那邊墓室內的棺槨和器物,儲存情況都非常完好。
特別是銅器,銅作為一個相對穩定的物質,氧化生鏽什麼的確實很常見,但是變的十分脆弱,就很少見了。
春秋乃至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出土的時候還都梆硬呢!
現在這墓道內的情況,只有一個解釋答案。
回填墓道的填土嚴重偏酸性,過高的hp值加快了這些木頭和銅器的腐蝕。
而那些陶器,因為不怕酸性腐蝕,所以儲存情況依舊很好。
不過,李教授對陳翰的猜測,沒有絲毫回應。
他也不在意這土質是不是偏酸的。
這些事情都是後續化驗中心去研究的,和他們這些幹一線考古的沒啥關係。
他現在只顧盯著墓門呢。
在將墓門面前的豎坑都清理乾淨後,墓門就完全出現在了考古工作者們眼前。
由於墓門被回填的大石撞擊,和回填土的重壓。
現在門的上軸已經摺斷了,兩扇門板也向室內傾移了一些。
這就導致了原本緊閉的木門,中間開啟了一道足可容人進出的缺口。
李教授就正在從這個缺口往裡看,還拿著手電筒不斷的照。
透過手電筒的光亮,可以看到銅器被擺放在了前室的一角。
之前,廣州考古所的同事們,已經將這個墓葬的結構、規模弄清楚了。
主要是這個墓是一個石室墓,在墓的上方有石板封頂。
石板封頂上的填土,都已經被現場發掘施工給清理掉了。
透過石板的面積和位置,大概可以看得出來,這座墓由七個部分組成。
墓室分前後兩部分,建築面積測量後得出有一百平方米。
整體的平面是呈現出一個“土”字型的。
前室有三個部分,分別是居中的前室,也就是墓門後頭的小房間,以及左右兩側的兩個耳室。
後部則有四個部分。
正中的是主棺室,在主棺室左右也有兩個側室,主棺室的後面還有一個後藏室。
整體來看,這座南越王墓的佈局和中原常見的秦漢時期高階貴族墓葬也差不多。
“小陳,不然我們倆先從這個缺口處側身進入前室,把前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