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第1/2頁)
[英]阿諾德·託因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已經併入德國或預定將併入德國的地區,主要是重195工業區,它們的工業產品對於德國的作戰具有直接的重要性,而為了實現使德國成為歐洲工業中心這一長期計劃,把這些重工業區併入德國版圖也是必要的。德國對這些地方的政策是,把它們完全併入德國的工業體系,因此其他被佔領國家所遭到的大規模掠奪,它們大多得以倖免。戈林於1946年3月14日在紐倫堡受審之際、對德國在合併區推行的政策作了個說明,他當時概述了德軍進佔捷克斯洛伐克後所採取的步驟:戰前,捷克斯洛伐克沒有發生過沒收產業的事,也就是說,始終沒有把經濟貨物拿走。相反,捷克斯洛伐克的巨大而充沛的經濟能力同德國的經濟能力完全配合一致。這就是說,我們特別重視這一事實:既然我們已經宣佈成立保護國,從而結束了一場戰事,那麼,什科達工廠和布林諾軍備廠‐‐這是很重要的兵工廠‐‐自然應該包括在德國的軍備潛力之內。這意味著,有相當數量的定貨單暫時給送到了那裡。此外,我們甚至在那裡建立了新工業,並在這方面給予支援。……在保護國成立後,保護國的全部經濟能力自然就同德國的全部經濟能力合併到一起了。在戰爭期間成為大力發展工業的物件的另一個地區,是上西里西亞(屬於德國的部分和以前屬于波蘭的部分全,合成石油廠建造了起來,重型工程和軍備的生產能力全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因此在俄國人征服該地區時,它已成為整個德國東部和對俄前線的一個最最重要的中心了。
德國對於&ldo;殖民&rdo;地區工業的政策則大不相同。1939年10月19日,戈林發布了一道關於在波蘭各個地區所應採取的政策的指令,很清楚地表明瞭這一點。處理各個行政區域的經濟事務的目的,按照該區域在政治上將併入德意志帝國,或者僅成為總督轄區‐‐它大致不會併入德意志帝國‐‐而有所不同。在提到的前一類地區中,經濟的重建與擴充套件,生產與供應的維護,都必196須予以促進,目的在於儘快將其完全併入德國的經濟體系。另一方面,在總督轄區,凡是能夠用於德國戰時經濟的原料、廢鐵、機器等等,都必須從該地運走。對於維持居民僅足餬口的低生活水平並非絕對必要的企業,必須遷移到德國去,除非這樣遷移要花上異乎尋常的長時間,因而不如在工廠原來所在地完成德國的定貨更為實際。
上兩裡西業在戰爭末期的重要性,可以從1944年12月15日施佩爾呈給希特勒的一份備忘錄中青出。該備忘錄說,由於上西甲西亞軍備生產的重要性,那個地方的失陷將使戰鬥在僅僅幾星期之後就無法進行下去(《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第16卷,第491頁)。
同上書,第36卷,第482頁(410‐ec);英譯文載《檔案,1939‐1946年》(皇家國際事務學會),第2卷:《希特勒的歐洲》,第242頁;參閱《納粹的陰謀與侵略》,第7卷,第467頁。
在整個德國佔領期間,德國以東各被佔領國家的工業僅限於取得、加工和運輸原料,限於生產那些為維持行政機構和供應武裝部隊所必需的商品,限於生產軍備。以及供應當地居民最低的生活需要。關於這一點,有許多檔案可以為證,其甲有一份是最高統帥部軍備採購局的聯絡參謀處於 1941 年11 月 25 日提出的關於在東方佔領區所應採取的經濟政策的一般原則的報告,該報告說:
東方佔領區的生產只有在下列這種絕對必要的情況下才應予以考慮:
(1)為了減少運輸量(即製成鋼塊或鋁塊前的生產工序),(2)為了照管在該地區進行緊急修理的需要, (3)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