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 (第1/2頁)
[英]阿諾德·託因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紹克爾在他的勞工動員計劃中,強調了蘇聯被佔領區作為勞動力來源的重要性。他說:&ldo;可是,必須著重指出,已經又為德國找到了數量驚人的外國勞工。東方佔領區是可供這種用途的最大來源。因此,必需立即最最充分地利用已征服的蘇聯領土上的人力。&rdo;然而,西方的動員工作也不容忽視。他又說:&ldo;另一方面,按照現在可能實現的情況,需要的外國勞工總數有四分之一可以從德國以西的歐洲佔領區內獲得。&rdo;不過,&rdo;從友好國家,還有從中立國家獲得的勞工,只佔總需要量的一小部分。實際上,在這方面,只能考慮技術工人和專家。&rdo;
紹克爾推行的更加殘酷的招工政策取得了相當的成230功,至少在他初就職後的那段時期內是如此。靠了從花言巧語的哄騙到公然的逼迫這種種不同的手段,言巧語的哄騙到公然的逼迫這種種不同的手段,他把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運到了德國。在1943年6月23日的一封信中,紹克爾聲稱,在他管理下的頭十二個月中,有三百六十三萬八千零五十六個外國人被送到德國經濟部門中工作。雖然這並不說明德國僱用的外國人的總數有了等量的增加(因為有許多人回鄉、患病或由於別的緣故而脫離了勞工隊伍),但是僱用的外國人的人數的確從1942年5月底的四百二十二萬四千人增加到一年以後的六百二十六萬人。1942 年春天和夏天,德國軍隊一直不停地開進蘇聯的領土,便利了招募俄國勞動力的工作,因此雖然在1942年春天只有微不足道的人數受僱在德國工作,但是到 1943 年初,據估計大約有一百五十萬人在那裡工作。紹克爾推行的政策的全面成功,從表2列舉的數字上可以看出(見下文,原著第235‐236頁)。平民勞動力的總數,截至1942年5月31日為止的那一年中,曾減少了五十萬人以上,在此後的十二個月中又增加了大約一百萬人,儘管為武裝部隊的進一步動員工作並沒有停頓。
(五)德國勞動力情況的惡化
到1943年初,德國勞動力的總數達到了最高峰。誠然,從1941‐1942年冬天起,勞動力的趨勢是求過於供,然而由於廣泛地使用了外國工人,不論在民用還是在軍工部門中,勞動力總數都在增加。但是從1943年起,受僱在德國工作的平民的總數卻不斷減少。德國人於是就面臨著要以減少了的人力來應付日益增加的義務這一問題。種種不同的因素使這一問題更形複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喪失了軍事主動權和被佔領國家中為德國工作的廠商數目增加了。1942年的最後幾個月,標誌著德國軍事力量的最大的擴張。到那時為止,不斷有新的地方落入德國控制之下,因此就有新的地方可供招募人員之用,可是從那時以後,情況就完全相反了,德國控制的地231方不斷在縮小,而最先失去的地區就是那些在1942年曾經證明是如此豐富的勞動力來源的俄國領土。被佔領國家內為德國生產的製造業的發展,呈現出一個多少不大相同的問題,因為它儘管並不損害德國的利益,卻減少了可以從該國調往德國去的工人的數目。招募外國勞工到德國去幹活的工作繼續進行,但是規模比前一年要小得多。在截至1944年5月31日為止的十二個月中,受僱在德國工作的外國人的總數僅增加了八十六萬六千人,而一年以前則為二百萬人以上。
對勞動力需要量的增加,再加上維持大規模招募外國工人所遇到的困難,這時已使國內勞動力的徹底改組刻不容緩了。自從戰爭爆發以後,勞工法律實際上始終沒有修改過,這時卻變本加厲起來,目的在於挖掘出最後的儲備力並最恰當地分配已在使用的勞動力。戈林於1942年6月13日頒布了一道法令,規定除非勞工部門有令,否則禁止工作上的任何調動,從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