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第1/2頁)
[英]阿諾德·託因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二)德國間接進行經濟管制的被佔領國家
在德國既不打算永遠併入版圖又不打算當作殖民地的那些地區,趨勢是儘可能把經濟生活的日常管理工作留在當地行政機構的手裡,同時保證德國能左右該地將要實行的經濟政策的主要方針,並能控制那些對於德國的作戰關係重大的經濟部門。
這樣一種間接管制的制度對於德國的好處是很大弗朗茨?諾伊豪森從三十年代初期起就唇住在南斯拉夫,先是作為德國旅行社的社長,後來作為納粹黨的正式代表和息領事。他曾積極地從事於德國人戰前所推行的對巴爾於各國的經濟滲透。他的首席經濟顧問卡爾?格蒙德也是曾在南斯拉夫居住多年的德僑,並從1934年起同諾伊豪森一起在旅行社共事[美國對外經濟管理局:《民政知識指南:德國滲人塞爾維亞的社團股份》(u,s.a.,foreigneeonoicauistration :civilaffairsrationguide,ranperationofrporateholdgslnserbia),華盛頓,美國政府印刷局,1944年版,第2頁〕。
這類地區是挪威、丹麥、比利時、荷蘭、法國(1942年11月起全部彼佔領),以及1943年9月以後的義大利北部。
的。隨著德國統治的地區大為增多,精於行政工作和辦理經濟事務的後備人員嚴重地匾乏,而由於武裝部隊徵召新兵入伍,枯竭的程度更形劇烈了。使用當地的行政人員和商人,除了節省德國的工作人員外,還有其他的好處。當地的官員熟悉當地的情況和方法,他們的合作有助於提高效率,並減輕那些擔任監督職務的德國人的工作。同時,繼續由有關各國的公民來行使行政權和企業管理權,也減少了戰勝者和被征服者之間可能產生的摩擦,假如戰勝者明顯地管制著日常工作的話。而且,取得合作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有少數人是納粹黨徒或是他們本國類似組織的成員,他們出於種種原因,準備同他們的德國征服者共命運。除了他們以外,還有多得多的人出於迫不得已的經濟原因,覺得至少進行某種程度不大的合作是他們可以採取的最好的途徑。
設更有效的管制機構的主要方法是:按照德國本國那些自治組織的方針,在被佔領國家內組成或擴大商業界的社團組織,但其職能純然是諮詢性質的。這項政策的成功程度大有不同,效果最好的是在荷蘭‐‐那裡已經存在著這種發展的基礎‐‐和維希法國。
高踞在改組後的當地管理機構之上的,是德國的行政官員,他們在經濟事務方面所負的責任,不論在軍政府還是文官政府管轄下的地區,都相差不大。通常,德國的行政機構總是為了重複當地行政機構的高階部門而組成的。這兩種機構之間總保持著十分密切的接觸,它們的辦公地點往往設在同一座建築物內。除了行政機構高階部門的這種重疊性外,德國人還直接控制了某些在經濟生活中佔有戰略地位的機構(例如,負責分配原料的機構)和一些半官方的機構(如國家銀行等),向各該機構派去了德國顧問或專員。另外,還有一些直接控制商業企業的例子:德國人接管了猶太人、敵僑和列入黑名單的國民的產業,有時還接管了為德國人工作的企業。
在德國間接進行管制的地區,除了德國的中央行政機構之外,還有一些行使經濟管理權的德國機構,它們透過戰區辦事處直接派有代表,其中有些隸屬於地方當局,有些則是獨立的。在獨立的機構中,最重要的就是軍備檢查指揮所和設在維希法國的德國停戰委員會。隸屬於地方當局的,包括有四年計劃組織和德國信貸銀行的代表。
185第四節德國對歐洲其他國家的影響
德國對其他國家經濟生活的影響,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