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丁喜之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甬道到了這裡就算到了終點,前方已經沒有路了。我們順著臺階走了下去,溶洞的底部還有三座呈三角形分佈的高大石臺,在三角形的中心有一尊怪模怪樣的石像,除此之外再無它物。
老病羊猶豫了半天才說:&ldo;這裡想必就是咱們旅程的目的地了。&rdo;
(五十五)花背蟾蜍
我聽他這麼一說,身上不禁打了個冷戰,因為在我的印象中凡是尋寶一類的行動越是到了最後關頭越發兇險,稍有不慎便會全軍覆沒,於是小心地觀察四周,確信沒有異常動靜之後才帶領眾人小心翼翼地走下溶洞的底部。
此時溶洞底部已經完全展現在我們眼前,只見層層結晶在電筒的照耀下恍若繁星點點鑲嵌在洞頂。我雖沒去過桂林的七星巖,據說那裡的喀斯特地貌世間無出其右,但眾人面前的溶洞的確景象非凡,除了壯觀和雄奇之外,結晶本身給這處溶洞又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說起地下溶洞,許多人只是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卻很少有人知道其成因的奧秘。其實,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裡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微溶性的碳酸氫鈣。由於石灰岩層各部分含石灰質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如聞名於世的桂林溶洞、北京石花洞,就是由於水和二氧化碳的緩慢侵蝕而創造出來的傑作。溶有碳酸氫鈣的水,當從溶洞頂滴到洞底時,由於水分蒸發或壓強減少,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會使二氧化碳溶解度減小而析出碳酸鈣的沉澱。這些沉澱經過千百萬年的積聚,漸漸形成了鐘乳石、石筍等。如果溶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溶洞頂上滴落,隨著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揮發,則析出的碳酸鈣就會積聚成鐘乳石、石幔、石花。洞頂的鐘乳石與地面的石筍連線起來了,就會形成奇特的石柱。大自然經過長期和多次的重複上述反應,從而形成各種奇特壯觀的溶洞。
此時我們誰也沒有心情去欣賞這神奇的溶洞,因為如果說這裡就是我們的目的地,銅板上的韻文還剩最後一句,如何解開其中的意思還不得而知。我們的目光不約而同地聚焦到中間最高大的那處石像上,只見石像頭大如笆斗,身長數丈,渾身布滿鱗片,獅頭牛尾,額頭上長有一隻獨角,背生雙翼,正在做昂首嘶吼狀。
我見狀不解地問道:&ldo;高句麗人把一隻麒麟石雕放在這裡有何用意?&rdo;
&ldo;非也非也,這可不是麒麟。&rdo;老病羊提醒我:&ldo;這應該是一隻獬豸。&rdo;
還沒等我開口發問,老病羊又說:&ldo;雖說這兩種神獸的模樣外行人不容易區分,可是它們代表的意義可是大為不同。明孝陵和十三陵中的獬豸就是作為一種鎮墓神獸擺放在神道里的,據說其中一隻的石材就重達80噸。除此之外,自古以來獬豸被認為是驅害辟邪的吉祥瑞物,將此獸置於墓葬之中,能夠為墓主人驅害辟邪。&rdo;
河馬點點頭:&ldo;可是咱們一直走到這裡也沒發現什麼棺槨,就連古墓中最常見的陪葬品都沒見到一個,難不成這是一座空墓,早都讓人搬光了?&rdo;
老病羊搖搖頭沒有回答,想必這個問題同樣也在困擾著他。我又環顧周圍的幾座石臺,見石臺底部除了高大的基座之外,上面也是空空如也,不過這時我才發現基座的四面各有一張人臉,分別朝向四個方向,看模樣辨不出是男是女,所有的人臉都在定睛凝望,似乎在望向永恆。人臉下面還有一個凹槽,裡面擺放著一些陶盤陶罐,想必這幾座石臺當初是用作祭祀的。
我越發弄不明白,如果是古墓,裡面怎會有如此大型的祭祀場所,這與從古至今的墓葬形式都不相同;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