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阿拉伯音樂系統化的人。他的學生當中有蓋立德4,他是柏柏爾人的混血兒,是素凱奈的奴隸,也由伊本&iddot;素賴只訓練1。他在他的第二位師傅之後,也達到了令人羨慕的品級,而成為伊斯蘭教四大歌手之一。其餘的兩位歌手,一位是伊本&iddot;穆海列茲(約在715年卒),他是波斯血統的,被稱為阿拉伯的響板手(sannāj)2。一位是麥耳伯德(743年卒),他是麥地那的黑白混血兒,在韋立德一世、葉齊德二世和韋立德二世的宮廷中,受到特別的恩寵3。在卜居於首都之前,麥耳伯德以旅行音樂師的身分遊遍了阿拉比亞。歌妓(qiyān)中有哲米萊(約在720年卒),她是麥地那的被釋放的女奴,是第一代藝術的女王4。她把麥加和麥地那兩座城市中最著名的樂師和歌手,都吸引到她的家裡來,他們中有許多人是她的學生,當時參加她的演奏會的聽眾當中,有愛情詩人歐麥爾&iddot;伊本&iddot;艾比&iddot;賴比耳。她的女學生中,有海巴伯和賽蠟梅,她倆是葉齊德二世所寵愛的歌妓,這是她引以自豪的。哲米萊藝術生涯中最著名的事件,是她去麥加朝覲天房時率領著一個豪華的行列,由歌手、歌妓、詩人、樂師、敬仰者和朋友們組成,他們都穿著節日的盛裝,他們騎的駱駝都裝扮得富麗堂皇5。在貴族夫人家偶爾舉行的漂亮的演奏會,吸引著愛好藝術的群眾。從波斯經希拉城而傳入的版面琵琶,在這個時期,部分代替了本地的皮面琵琶。另一種得人歡心的弦樂,是米耳則法(i&l;za-fah),這是瑟(psaltery)的一種形式。管樂器包括長笛(qasabah)、蘆管(izār)和號角(buq)。打樂器以婦女特別喜愛的手鼓(duff)、鼓(tabl)和響板或鐃鈸(sunuj)為代表。樂譜是歷代口耳相傳的,因此,完全失傳了。《樂府詩集》中充滿了在伍麥葉人時代配過譜的詩歌,但是沒有為我們儲存任何樂譜。伊拉克歌手們的領袖、希拉城的基督教徒侯奈因訪問希賈茲,群眾擁到素凱奈夫人的家裡,來聽他歌唱,他們把她的門廊擠塌了,把那位來訪的著名藝術家壓死了1。在朝覲的期間,鼎鼎大名的人物,從伊斯蘭教世界的四面八方,前來參加典禮,這種典禮,每年給希賈茲的樂師們和歌手們,提供一個良好的機會,讓他們表現自己的才能。他們的慣例是遇到特殊的場合,就到城外迎接隊商,在路上奏樂。《樂府詩集》給我們遺留下一段記載,描寫一次朝覲的遊行,在遊行中扮演主角的,是代表那個時代詩歌精神的歐麥爾&iddot;伊本&iddot;艾比&iddot;賴比耳。他穿著最華麗的服裝,同過路的婦女眉來眼去。他的夥伴中有歌手伊本&iddot;素賴只。他在吟誦歐麥爾的艷詩,使得哈只們2心煩意亂,不能專心致志地舉行朝覲的儀式3。
在伍麥葉人時代,麥加城,特別是麥地那城,變成了歌曲的苗圃和音樂
---------------
4他的真名是阿卜杜勒&iddot;麥立克,&ldo;蓋立德&rdo;是別號,意思是&ldo;好歌手&rdo;。
1aghāni,voli,pp99‐100。
2aghāni,voli,p151。
3aghāni,voli,p19以下。
4aghāni,volvii,pp124以下。
5aghāni,volvii,p135。
1aghāni,volii,p127。
2哈只(hādji,hājji)是朝覲天房者的稱號,這是我國元明時代最古的譯名。‐‐譯者
3aghāni,voli,p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