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任何事物的初級形態與高階形態都有明顯的區別。有時甚至讓人懷疑其是否是同一事物。軍事欺騙也是這樣。城濮之戰中的誘敵,與我軍在陝北戰場上的誘敵不能相提並論。劉邦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盟軍的諾曼第登陸也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我們沒有理由把前者排斥於軍事欺騙之外。因為從本質上看,它們是相同的,都是為了隱匿自己的企圖,迷惑敵人,給對方造成錯覺和不意,為以小的代價打敗敵人創造條件。就隱形偽裝這一欺騙手段而言,從古到今不知有過多少次重大發展,在原始
的草衣草帽、近代的迷彩服和高科技兵器‐‐隱形飛機之間,似乎看不出什麼聯絡,但效能和外觀上的差別並沒有改變它們作為隱形手段的質的規定性。它們都是為欺騙敵人的&ldo;眼睛&rdo;而製造出來的。我們不能用事物的高階形態否定其初級形態,對原始形態的軍事欺騙採取不承認態度。
4、歷史與歷史中的&ldo;插曲&rdo;
我國和西方,都曾盛行過禮儀式的戰爭和戰鬥。比如,在古羅馬,發動戰爭需要有極其複雜的程式。首先,負責調查部落之間以及部落同盟之間爭執的祭司要幾次前往破壞國際協定的城市,並且每次都舉行儀式,高唸咒語。然後,祭司們返回羅馬,以33 天為期等待答覆。在得不到答覆的時候,祭司即向享有宣戰權的元老院和公民提出報告。此後,&ldo;聖父&rdo;最後一次前往敵方城市的邊界,將一支燒熱並染有血汙的鏢槍投到敵人的土地上去,以表示戰爭行動開始。這種現在看來十分荒唐可笑的宣戰方式當然毫無突然性可言,然而在當時是符合禮儀的。在我國西周時期,由於受周禮的影響,兵家也曾奉行過&ldo;仁義之兵&rdo;,提倡&ldo;不鼓不成列。&rdo;兩國交戰,要先下戰表,通知對方,再行交戰。甚至規定,兩軍對壘,不能進攻 還未佈置好陣勢的敵人,不能乘對方正處於困難之際發起突然襲擊,等等。這很象盛行於西方18世紀的騎士決鬥。不過,這種違背戰爭規律的做法很快就被&ldo;節制之兵&rdo;;&ldo;詭詐之兵&rdo;取代了。那麼,應該怎樣認識這一歷史現象呢?能否由此得出結論說,在古羅馬時代和我國西周以前,就沒有軍事欺騙存在呢?顯然不能。因為這段歷史與整個人類戰爭史相比,時間十分短暫,只是一段小小的&ldo;插曲&rdo;。它代表不了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在歷史上,佔統治地位的是詭道制敵,&ldo;兵不厭詐&rdo;。在我國,&ldo;仁義之兵&rdo;之所以出現,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當時各諸候國等級不同,擁有實力不等,勢力範圍有別,但分封利益共存,軍事鬥爭主要限於調解相互間的矛盾衝突,而不是象春秋時期那樣主要用於侵吞、征服、兼併。而&ldo;仁義之兵&rdo;有利於創造一種平等競爭的格局,便於為各諸候國所接受。二是周禮作為當時的最高道德標準和節制周王朝與諸候國關係的準則,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有著較大的約束力。使一些戰爭指導者即使懂得使用詭詐之兵,也不敢公開提倡詭道。但是,宣揚仁義道德,並不能在實踐中束縛人們的手腳。當&ldo;道義&rdo;和生存權置於天平的兩端而不能兩全時,道義就不再繼續制約人的行為。所以,即使在那個時代,宋襄公那蠢豬式的仁義道德也難免受人恥笑。或許正是這段歷史插曲促使人們從正反兩個方面更深刻地認識了故爭規律,使隨後而來的春秋戰國時代,成為我國歷史上軍事欺騙異彩紛呈的時代。
綜上所述,不難理解,萌芽狀態的軍事欺騙是伴隨著戰爭的出現而出現的,不是戰爭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才產生的。軍事欺騙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已經由一棵稚嫩的幼苗繁衍成枝繁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