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從此,袁世凱儼然以太上皇的模樣駐在朝鮮,對朝鮮一切內政外交事務予以監控干涉,飛揚跋扈,目空一切,&ldo;任意侮辱韓廷君臣&rdo;。&ldo;袁某性情急躁,辦事過火,殊欠和平,與韓官及各國公使不睦。韓王每做一事,袁即疑他國慫恿……&rdo;[9]利用潑辣手段、紈絝習氣和痞子腔調來對付膽戰心驚的屬國,自然無往而不利,但對覬覦朝鮮半島的一些海外列強,僅僅憑著這樣的本事,是否也能遊刃自如呢?
失著(1)
1894年春天,朝鮮爆發大規模的東學黨起義,古阜郡被起義軍佔領後,朝鮮政府又派遣京軍壯衛營前去鎮壓。壯衛營就是當年袁世凱隨慶軍入朝時,負責編練的朝鮮新軍。意在展露自己的訓練成果,袁世凱特別電報李鴻章,請求派出正停泊在朝鮮仁川的北洋海軍軍艦&ldo;平遠&rdo;號協同作戰,重啟中國軍隊介入朝鮮內務的事端。
得到袁世凱的奏請,既想讓朝鮮局勢儘快重歸平靜,也想在屬國面前展露一番上國軍力的威勢,李鴻章當即批准,電令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照辦。5月12日,袁世凱報告李鴻章&ldo;&l;平遠&r;初五到群山卸兵,韓亂黨聞兵到即瓦解……飢寇負隅,似不能久支&rdo;[10],李鴻章當即將這一喜報轉奏清廷。然而幾天過後,25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突然致電李鴻章,告知從海關稅務司赫德處得到&ldo;韓兵大敗&rdo;這一截然不同的訊息,詢問&ldo;赫言與袁道電互異,究竟情形如何?&rdo;,同時總理衙還得到了&ldo;倭以&l;平遠&r;船有華兵四十名,亦欲派兵前往&rdo;的突發消
息,要求李鴻章予以查證。事實上就在前一天,前往進剿東學黨的壯衛營已經大敗兵潰。袁世凱不得不極沒光彩地承認自己此前的判斷過於樂觀,&ldo;全羅道匪黨勢頗猖獗,韓兵練潰敗&rdo;[11],對日軍準備派兵前往朝鮮這一敏感話題,則一口予以否認,稱&ldo;未聞日有派兵說&rdo;。[12]按照處理涉外問題的習慣,袁世凱發回的所有報告,李鴻章都當即轉電總理衙門或者軍機處,以便高層決策判斷。
5月26日中午,&ldo;未聞日有派兵說&rdo;的訊息順著電報線從天津發往了北京。幾個小時後,袁世凱又向李鴻章發來了進一步的訊息,電文之間的內容顯得極不尋常。
電報稱,&ldo;平遠&rdo;艦運送朝鮮軍隊從仁川出發後,日本駐朝公使曾派人詢問朝鮮政府,&ldo;&l;平&r;去何為?&rdo;,朝方回答&ldo;以借送韓兵&rdo;,日人追問&ldo;華兵下岸否?&rdo;,在得知中國沒有水兵登岸後,日方提醒&ldo;倘下岸須按乙酉約知照。&rdo;[13]
&ldo;按乙酉約知照&rdo;,即按照1885年簽署的《天津條約》裡的第三條規定,&ldo;將來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日中兩國或一國要派兵,先互行文知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rdo;[14]1885年的《天津條約》,作為袁世凱在甲申事變中魯莽行動的善後,是中日兩國約定的未來朝鮮再出問題時的外交措置預案。然而約文中實際存在大量文意不明的漏洞,上述第三條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一條文規定的前提&ldo;發生變亂重大事件&rdo;本身如何界定,顯然是模糊不清的,而且日中兩國一起出兵或各自出兵皆可,所謂的知照只不過是告知對方,而並沒有需要經雙方協商一致的約束。也就是如果朝鮮發生事變,中日兩國在告訴對方後都可以派兵入朝。至於最後的撤兵約定,怎樣才算&ldo;事定&rdo;,也沒有明確標準,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