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朱由校迅速召見了內閣大臣,向幾位閣臣陳述了山西晉商們在私底下做的那些駭人聽聞的勾當。 然後迅速由內閣擬旨,朱由校用印,將朱由校的旨意,傳至山西。 接下來的幾天裡,朱由校又去了兩趟兵仗局,回來之後便是一副失魂落魄,受了打擊的樣子,就連後宮也不進了,可把王安給嚇壞了。 \"皇爺,您這些日子到底是怎麼了?\"終於有一天,王安實在忍不住問道。 這些天朱由校整天便是在宣紙上,寫寫畫畫,關鍵王安還看不懂朱由校這畫的是什麼。 聽得王安的話後,朱由校這才苦笑一聲。 前幾日他信心滿滿的去了兵仗局,想要看一看武器與鎧甲的製造過程,想憑藉自己後世掌握的一些知識,看看能不能將鐵練成鋼,在這些古人面前大秀一把。 結果真正見識到了才發現,自己真是小瞧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他那點淺薄的知識,在這些兢兢業業幾十年的老匠人面前,根本算不得什麼。不僅沒有提出一絲建議,反而受了不少打擊。 只能在鐵匠爐面前,匆匆留下了一句,\"可以想辦法提高火焰溫度,使鐵變成液體\"便在眾多匠人面面相覷的目光中回到了紫禁城。 不過這件事也讓朱由校充分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便是術業有專攻。專業的事情,就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朱由校隨即下令,將兵仗局匠人們的俸祿提升了一倍,讓他們嚴格把控裝備質量。並且鼓勵嘗試生鐵練鋼,倒是令不少手藝人感激涕零,他們的待遇已經不知道多久沒有提升過了。 兵仗局的掌印太監也換成了王安的一個心腹,專門負責監督考核打造出來的裝備質量。這麼重要的核心部門,必須緊緊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見無法生鐵成鋼,不死心的朱由校又開始打起了粗鹽提純的主意。 在中國的歷史上,鹽商,是一個傳奇的群體。自從隋唐時期逐步放開鹽禁,引入商人參與鹽業以來,歷朝歷代都流傳著關於鹽商鉅富的傳說。更是在明朝的時候,達到巔峰。 在明朝初年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改變北方邊防軍隊糧餉運輸的困難局面,從洪武三年起,明朝實行了“開中制度“:由商人向北方運輸糧草,糧草運到後,政府按照一定比例給商人發放憑證,商人以這種憑證到各地鹽場支取食鹽。 這就是所謂的\"鹽引\"。 而又經過了兩百多年的發展,鹽商們與官員相互勾結,早就形成了一個尾大不掉的利益鏈。他們販賣的私鹽,數目龐大,且不上稅,自然積累了滔天的財富。 當然,也跟官營的價格有關。官鹽的價格偏高,且口感不好,但是受限於採鹽的成本以及運輸成本,官鹽的價格一直高居不下。相比要而言,普通老百姓自然更願意選擇價格稍低,且口感更好的私鹽。這也就導致了大鹽商們的崛起。 不過即便是價格更為低廉的私鹽,也並非咱們後世人所吃的那種雪花鹽。而是依舊包含雜質,難以入口。 朱由校就打算從這一點上入手,製造出更為優秀的食鹽,從而為國家增加稅收,也提高老百姓們的生活質量。 粗鹽提純相對而言就簡單很多了,而且可行性也非常的高。 古代的製鹽技術也比較落後,大概就是從海水中或者鹽湖中提取,然後過濾,便得到了粗鹽。 更為精細的精鹽則是經過反覆打磨,過濾,專供貴族階級使用的。 一直到了清末,光緒年間,西方的技術湧入中國,這才使得中國的製鹽技術有了一個飛速的提高。 不過經過這些天的回憶以及強行配比,朱由校終於是將初中老師教給他的那點知識重新回憶了起來。 \"去遣人,向城外山上給朕好些石灰石來。\" 見王安面露不解,朱由校又耐著性子描述了一下石灰石的樣子,並且強調顏色大概是灰色的。 這樣一說,王安就明白了,那玩意山上有的是。不明白朱由校要這東西做什麼。 \"再去給朕尋些粗鹽以及木炭來,再去找來兩個空桶跟一些紗布。\" 朱由校興致大起,連忙吩咐道。 沒讓朱由校等多大一會,王安便令人把所有東西都拿到了朱由校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