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 (第1/2頁)
毛佩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鄭和小名三寶。雖然鄭和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也許四姐妹中有一個是他姐姐,一兄一姐,鄭和就這樣被呼為三寶吧。
明初,雲南還在元朝梁王控制之下。洪武十五年,明軍攻滅梁王,鄭和被俘入軍中,當時鄭和八歲。兩年後,洪武十七年(1384年)鄭和十歲,在南京進入皇宮做了宦官。後來,鄭和被撥給燕王朱棣使用,成為朱棣身邊親近的人。朱棣當年鎮守邊塞,巡邊和徵討乃兒不花,鄭和都有可能隨軍。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鄭和在軍中「多立奇功」 。一般認為,這是指建文元年(1399歲)鄭和在北平城外鄭村壩之役中立有戰功,這一年,鄭和二十九歲。
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鄭和三十一歲。以後,永樂五年(1407年)、永樂七年(1409年)、永樂十年(1412年)、永樂十四年(1416年)、 永樂十九年(1421年),奉命出使西洋。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鄭和曾受命到舊港,給賜其宣慰使印信。
宣德五年(1430年),於是,派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這年,鄭和年五十六歲。三年後,鄭和於西洋返回途中,卒於印度古裡,年五十九歲。
鄭和墓在南京城外牛首山。
鄭和立其兄鄭文銘之子為後,命鄭賜,字恩來。
鄭和出身於回教世家,是回教徒,為他出使西洋各國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但鄭和對宗教有一種包容的態度。他尊重佛教,並受戒為弟子,法名福善。這又使他在出使眾多佛教國家時有很多便利之處。
另外,鄭和還尊奉媽祖。媽祖又稱天妃,是中國人敬奉的靖海娘娘。
3.為什麼選擇鄭和做正使
《古今識鑒》卷八記載:鄭和「身高七尺,腰大十圍,四嶽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如洪鐘,才負經緯,文通孔孟,博辯機敏,長於智略,知兵善戰」。據說,明成祖欲通西洋,問擅長相術的袁忠徹:「三寶領兵如何?」袁忠徹回答說:「三寶姿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於是,明成祖朱棣就任命了鄭和統督部眾前往西洋,結果所至畏服。
這種記載或者不無誇張之處。但是,鄭和能夠在近三十年間,統率大隊人馬,出使三十餘國,顯然是才智過人的。
近年,在福建長樂顯應宮出土了明代雕塑像群,其中的巡海大臣,有人認為這就是鄭和的形象。
2003年10月,在印度南部城市,當年華人較集中的柯枝,發現了一尊鎏金鐵像,供奉在一座中國寺廟中,其裝束形象與顯應宮出土的巡海大臣像極為相似,據認為這也是鄭和像。
遠下西洋,出訪萬國,這是一項重大的使命。這樣重要的工作為什麼要用宦官擔任呢?這就與明朝的政治制度有關了。
朱元璋一再申明對宦官的禁令,不允許宦官幹預政事,但只是不允許他們參與決策,而以宦官擔任政事,傳命出使,在洪武時期也是很經常的事情。朱元璋說:「大抵此曹只充使令,豈可使當要路,執政操權,擅作威福?朕深鑒前轍,自左右服役之外,重者不過俾傳命四方而已。」 所以,洪武時期命宦官出使的事特別多,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明朝宦官與外官屬於兩個系統。宦官是天子和親王的私臣,是內官,是皇帝的家人,直屬於皇帝,所以,有關宦官的制度規定都寫在《皇明祖訓》中,與朱元璋對親王公主的規定並列。朱棣靖難奪位後,對宦官更為倚重,選擇宦官擔任使節,就是很自然也是很正常的了。鄭和在靖難之役中立有戰功,深得朱棣的信任,再加上他的個人才能和出身、宗教背景,選派他出使西洋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4.鄭和船隊的航海技術
鄭和船隊遠航,歷盡艱難險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