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第1/2頁)
毛佩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新浦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在貴州金竺長官司羅永庵題壁: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
紫微有相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
南來瘴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裡遙。
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
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鳥早晚朝。
傳說,到正統五年(1440年),建文帝已經出亡三十九年了,時在廣西思恩的一座寺廟中,有同寺僧人偷了建文帝的詩,跑去見思恩知州岑瑛,自稱建文帝。岑瑛大驚,把一干僧人全部抓了起來,送往布政司,上奏朝廷。一干僧人被解往京城,這時是在北京。經御使廷鞫,僧人自稱:「年九十餘,思葬祖父陵旁耳。」御使說:「建文君生洪武十年,距正統五年當六十四歲,何得九十歲?」一下子漏了餡,經審問,得知這僧人為鈞州白沙里人,名叫揚應祥。於是,僧論死,關入錦衣衛,從者十二人戍邊。這就是《英宗實錄》中記載的那件事。
事情到此本應完結,但民間傳說發揮了想像力,說此時真的建文帝「適有南歸之思」,就向地方官講出實情。御使密奏朝廷,將一干人送往京師。朝廷派曾服侍過建文帝的老宦官吳亮辨別建文帝真偽。建文帝見到吳亮就說:「汝非吳亮耶?」吳亮說:「非也。」建文帝說:「吾昔御便殿汝尚食,食子鵝,棄片肉於地,汝手執壺,據地狗餂之。乃雲非耶?」吳亮伏地而哭。建文帝左腳趾有黑子,吳亮摩視之,抱著建文帝的腳,哭得不能仰視。由於羞愧,吳亮退而自經死。於是建文帝被迎入西內。跟隨建文帝雲遊的程濟聽到這個訊息說:「今日方終臣職矣。」就前往雲南焚燒了庵廟,遣散了徒眾。建文帝入宮後,宮人都稱他為老佛。後來,建文帝以壽終,葬於西山,不封不樹。
讀了類似的記載,我們感到人們是在精心編織著故事,惟恐發生漏洞,不能自圓其說。即使如此,我們還是看到這些記載有很多矛盾、歧異。
比如,《建文皇帝遺蹟》(即《備遺錄》)說建文帝歸來在宣德元年(1426年)丙午孟春。「少帝自江南來歸京師」,且自稱「吾今年七十餘」。(按,如建文帝不死,當年應為四十九歲)建文帝與老宦官見面時,說的是另一番話:「吾於七夕之時,賜桃實三枚與爾。爾匍匐階下,食其一,以懷其二。吾問爾藏之由,爾對曰:『臣有父老在家,欲懷此以獻。』吾嘉爾孝,復賜五枚。今頗憶此否?」老宦官忽覺悟,遂抱持大哭。於是一時故臣都來看望。在建文帝身份得到證實後,宣宗命將其「厚養於諸王館中」。但不久,「一夕暴卒」。後「以公禮葬於郊外」。
祝允明《野記》,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郎瑛《七修類稿》則說:建文帝「竟葬西山,樹碑曰『天下大法師之墓』」。
所謂葬於北京西山,是指今北京阜城門外的海淀區內,據說就在今西三環路內的中國畫研究院裡。院裡的白塔庵塔,就是建文帝安葬後建的衣缽塔。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的說法特別多,幾不勝數。
▲建文帝先隱藏於江蘇吳縣普濟寺,後經姚廣孝幫助,隱藏於穹窿山皇駕庵,死後就葬在穹窿山上。
▲建文帝曾藏在四川平昌佛羅寺,死後就葬在寺後山坡上。因建文帝經常在寺中面向京城哭泣,後人就將平羅寺改稱為望京寺。
▲建文帝從雲南大理逃到四川宜賓越溪河,隱居於隆興,死後葬在隆興的地下塔林(俗稱空山,鑿空山地而建墓)。甚至傳說清康熙帝也曾來到越溪查訪建文帝的遺蹟。
▲雲南武定獅子山,相傳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