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嬴政於是首先召見李信,問道:&ldo;寡人慾取荊,以將軍之見,用幾何人而足?&rdo;李信不假思索,脫口便道:&ldo;不過用二十萬人。&rdo;嬴政贊道:&ldo;李將軍果賢勇也。&rdo;又以同樣的問題問王翦,王翦答道:&ldo;非六十萬人不可。&rdo;嬴政笑道:&ldo;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rdo;於是以李信為主帥,以蒙恬為副將,領二十萬大軍,南伐楚國。
王翦見嬴政不納己言,心中不快,一怒之下,於是謝病,歸老於故里頻陽。
這一年另有一事,新鄭有人謀反,意圖恢復韓國。幸好規模不大,很快便被鎮壓下去。儘管如此,此事還是引起了秦國上下的高度重視。眼下秦國在前方戰場攻城略地,勢如破竹,然而,如何鞏固和融合新徵服的土地和人民,卻是一個嚴峻的問題。新鄭謀反雖然只是一個孤立事件,可是誰又能擔保接下來不會輪到邯鄲、薊城?
嬴政召集廷議,讓百官各抒己見。百官也的確是各抒己見,莫衷一是,直聽得嬴政頭昏腦漲,還是不得要領。於是望定李斯,問道:&ldo;以廷尉之見,該當如何?&rdo;
李斯道:&ldo;以臣愚見,只用一字即可。&rdo;
李斯話落,整個朝堂頓時安靜下來。百官雖然素知李斯之能,但李斯說只用一字即可,這海口未免誇得太大。即便是一篇數萬字的長篇政論,也未必能解決此一問題。百官屏息靜待,倒要看李斯如何圓場。
嬴政也是頗為驚訝,道:&ldo;哪一字?寫來。&rdo;
李斯氣定神閒,運筆寫下一個兩尺見方的大字。宦官託著李斯的墨寶,呈於嬴政。嬴政注目良久,忽面露笑容,嘆道:&ldo;古人云,一言以興邦。今觀廷尉,堪稱一字以安邦。&rdo;又將李斯的書跡傳示群臣。群臣看去,果然只有一字‐‐凝!
群臣竊竊起私語,疑義相與析。嬴政笑道:&ldo;諸卿稍安。凝字之意,有請廷尉道來。&rdo;
李斯道:&ldo;兼併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焉。齊能並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奪之。燕能並齊,而不能凝也,故田單奪之。韓之上地,方數百里,完全富足而趨趙,趙不能凝也,故秦奪之。故能並之,而不能凝,則必奪;不能並之,又不能凝其有,則必亡。能凝之,則必能並之矣。得之則凝,兼併無強。&rdo;
群臣若有所悟。李斯再道:&ldo;古者湯以薄,武王以滈,皆百里之地也,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無他故焉,能凝之也。故凝吏以法,凝民以政;法立而吏服,政平而民安;吏服民安,夫是之謂大凝。以守則固,以徵則強,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rdo;1
『1李斯這段話源自《荀子&iddot;議兵篇》,本是當年李斯在求學之時,荀子對李斯的一個問題的回答,此時正好被李斯借用。當然,重禮被改為重法,以因應形勢。』
李斯言罷,舉座稱善。此後,在新攻取的土地之上,複製秦國的政治模式和法律體系,前面軍隊打下一塊,後面官吏鞏固一塊,皆李斯之謀也。
【8滅魏】
嬴政二十二年,秦國兵分兩路,分別進攻魏國和楚國。其軍事目的再明確不過,就是衝著滅國去的。
先說滅魏之戰,秦軍主帥為王賁,一路長驅直入,迅即攻到魏國國都大梁城下。無奈大梁城池堅固,城內又是糧糙充足,秦軍數度強攻,皆無功而返。
然而,大梁城在地形上先天不足。大梁即今天的河南開封,地處黃河之濱,黃河洪流就在離城數裡之處轟隆而過。而大梁城的地勢遠低於黃河的河床高度,從大梁城仰望黃河,還真會讓人產生&ldo;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