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蒙恬道:&ldo;以臣所聞,尉繚似無意見大王。&rdo;
嬴政奇道:&ldo;何以知之?&rdo;
蒙恬道:&ldo;昔日,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今尉繚所奏之曲,正是孔子當日所奏之曲。尉繚所歌,正是孔子當日所歌。&rdo;
嬴政臉色一沉,道:&ldo;寡人既然來了,無論如何,也要如願。&rdo;於是前行。至門前,門內琴聲與歌吟一時俱停。片刻,傳出一個聲音道:&ldo;來者可是秦王?&rdo;
蒙恬道:&ldo;正是秦王親來。先生還請開門。&rdo;
尉繚在門內說道:&ldo;吾將朽之人,填溝壑不遠也,何敢勞大王枉顧。吾終無益於大王,大王請回。&rdo;
嬴政隔門言道:&ldo;寡人有言,願先生聽之。今天下苦戰,殺伐不休。欲使天下無戰,百姓安居,則七國必歸於一統,舍此再無他法。七國一統,舍我秦不能為之。寡人久欲興仁義之師,一統天下,惜力有未足,羽翼不就。願先生不棄寡人,有以教之。寡人來請先生,非為寡人一己之私,為天下蒼生也。&rdo;
尉繚冷笑道:&ldo;秦軍殘暴嗜血,乃天下共知。長平之戰,坑趙軍四十萬人,趙壯者皆死,幾成寡婦之國;伊闕之戰,斬韓魏壯士二十四萬;華陽之戰,斬首十三萬;其餘殺人萬數以上之戰,不可勝數。如此秦軍,莫非便是大王所謂仁義之師乎?竊為仁義二字悲之,竊為六國士卒哭之。&rdo;
遭到尉繚不留情面的挖苦,嬴政卻並不生氣,而是動情地說道:&ldo;先生所著之書,寡人曾終日閱之不倦。先生所云,兵者,兇器也;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兵之所加者,農不離其田業,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故兵不血刃而天下親。如此種種,皆讓寡人嘆服再三,並銘記於心,時刻警勉。寡人也自恨當年秦軍殺伐太重,欲遵照先生之論,從今改之。先生也當知,六國勢在必平,寡人愚鈍,自問不能兵不血刃,但立志絕不濫殺一人。今先生神龍出世,遠來鹹陽,實乃天賜寡人也。寡人願得先生之教,起仁義之師,弭天下戰火。此豈非先生向來之宏願乎?&rdo;
門內的尉繚已是老淚縱橫。嬴政啊嬴政,只要你能做到你所說的一半,那我就沒有白來這一趟鹹陽。尉繚之所以在隱居數十年之後,在老邁之年反而挺身而出,前來鹹陽,拿他傳奇的一世聲譽冒險,正是因為他意識到,七國的統一在所難免,而那個統一者極有可能便是年輕的嬴政。他要了解嬴政其人。一旦嬴政符合自己的期望,則接近之,儘量利用自己的力量影響嬴政的軍事思想,以減少統一戰爭中的殺傷。他的這一片苦心、一腔悲憫,知道的又有幾人?另一方面,尉繚初到鹹陽,便欣然接受了蒙恬的邀請,前往蒙府為客,何嘗不是有著他深遠的用意?蒙恬雖然只有十八歲,但秦國的百萬大軍日後必將掌控在他的手中。足球要從娃娃抓起,要減少未來六國的傷亡,自然也要從蒙恬這個少年抓起。
良久,尉繚在門內道:&ldo;臣之義,不參拜。大王能使臣無拜,即可矣。不,即不見也。&rdo;
嬴政大笑,道:&ldo;禮豈為先生而設!&rdo;
再是良久,門終於無聲地開啟。而正是這一扇門的艱難開啟,讓日後無數人的性命得以保全。
【2王的男人】
且說嬴政追求尉繚,一而再,再而三,雖終得謀面,卻已是頗費了番曲折。後世有劉備追求諸葛亮,三顧茅廬,費勁更多更大。或有人謂,尉繚和諸葛亮兩人裝腔作勢,為的是抬高身價;嬴政和劉備兩人,則是故作姿態,虛修禮貌。如此評價未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