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第1/2頁)
[日]浦澤直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葛利馬與倫克警部每天都在車站、道路以及各個地方巡邏,預防躲在暗處的約翰派人襲擊。但敵人的蹤影卻遲遲未出現,這使他們兩人的心情日益焦躁。
提到小城鎮居民突然開始相互殺戮的異常事件,首先就會想到五〇年代發生於下薩克森邦茲百菲爾舒塔的那場悲劇。
六〇年代著名的社會學家湯瑪斯&iddot;迪特里希曾根據茲百菲爾舒塔事件寫了一本書,名為《他人的眼睛 他人的罪惡》。他在書中是這麼分析的‐‐微小的愛跟微小的憎惡一樣,會在和平的小鎮中讓恨意一觸即發。每位居民之所以能和平共處,是因為大家都住在相似的房子,跟相似的丈夫或妻子生活在一塊,開著相似的車,也擁有相似的智慧、體力,沉迷於相似的嗜好中。但也因為如此,小鎮的居民內心往往都會有比較意識。我比甲要好,但乙又比我要好,我這樣還算不錯等等。這種假象的平等會潛伏在人們心中,最終導致憎恨。畢竟人本來就不願活得跟其他人相似,人都希望自己比他人優秀。大家都相信這是真理,只是無法證明罷了……當這種進退兩難的困境吞噬了和平的小鎮時,就會形成激烈暴力的溫床。
茲百菲爾舒塔事件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五八年,下薩克森邦發生了以獵槍連續殺人的事件‐本來以為那只是黑道因賭博引發的糾紛,但報社直接刊登了未經處理的死者照片(被霰彈槍打得慘不忍睹的屍體),加上警方有好一段時間無法掌握犯人的動機,於是那是變態殺人狂所為的謠言就傳了開來。住在茲百菲爾舒塔的彼得&iddot;波克偶然看到鄰居米歇爾,歐茲巴爾特在窗邊擦拭獵槍,便懷疑他就是獵槍連續殺人魔‐大嘴巴的波克隨隨便便就在酒館與職場上跟別人談論這件事,結果謠言一下子就在全鎮傳播開來,而身處風暴核心的歐茲巴爾特反而不知情……起初的殺人事件,很湊巧就發生在歐茲巴爾特家的相反方向,也就是鎮的北邊。一名叫佛克&iddot;洛古納的汽車修理工,以為來找自己的鄰居就是歐茲巴爾特,便以防身用的手槍攻擊。這聲槍響響徹了全鎮,波克立刻開槍射殺真正的歐茲巴爾特,歐茲巴爾特的老婆則開槍射殺波克。洛古納因為知道自己犯了大錯,便陷入精神錯亂開始對自家放火,並一一射擊走出馬路看熱鬧的居民……才一個晚上,這座小鎮便被摧毀了。
這起事件還有後話。在事件發生前一週直到那個恐怖的晚上,鎮上有一名來此進行民俗學考察的研究生逗留。他將自己在酒館內聽來的歐茲巴爾特謠言,趁考察民俗學的機會一一轉述給他所拜訪的家庭,甚至還在事件發生當天的傍晚前往洛古納家,跟他說「晚上歐茲巴爾特就會過來,跟洛古納抗議自己被造謠的事。」
此外那位研究生又對自己入住的民宿家庭表示,今晚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不要出門,等過了兩天以後再對外求援(附帶一提,這座鎮上唯一存活的一家人,就是來自捷克蘇臺德區的難民,這點非常有意思)。
警察起初沒把那個學生視為調查重點。但最後在死者名單裡卻沒有發現他,感覺就像忽然消失一樣,這才將目光焦點轉移過去。後來警方赫然發現,研究生自稱的那所學校里根本沒這個學生。大家都對那位研究生的真實身分議論紛紛,謠傳他是東德情報員潛入這裡進行實驗的說法到目前還很多人深信不疑。
那麼,讓我們回到盧恩海姆的慘劇吧。
採集小紅莓的老人屍體被發現時,天馬正根據妮娜與蘭格上校提供的情報,拜訪位於布拉格的利普斯基家。利普斯基提醒天馬,自己的父親波納帕達(帕佩)可能已經返回位於南德山區的故鄉了。天馬也從一名兒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