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卻想用我的上林苑收買人心!”王衛尉說:“當年楚漢對抗,黥布叛亂,您都遠在前線,而蕭相國獨守關中。當時,蕭相國若有異圖,只要稍一動作,這函谷關西便不是您的天下了。蕭相國那時尚且不顧自身利益,使子弟從軍,出家財助餉,難道現在會貪圖商人所送的區區財物嗎?況且,您用李斯來打比方,也不恰當。秦滅亡正是因為皇帝不知自己的過錯。李斯分擔君主過失,不足效法。”劉邦聽後,心中不快,但又覺得王衛尉的話有道理,躊躇了半天,派使者持符節釋放了蕭何。
忍辱負重的李世民
忍辱負重的李世民
公元629年,腥風血雨的“玄武門之變”降下帷幕,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成為唐王朝的第二代皇帝,立年號“貞觀”,史稱唐太宗。
“樹欲靜而風不止”,李世民即位後面臨內憂外患,危機四伏。在唐朝內部,隱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部屬、餘黨,蠢蠢欲動。燕王羅藝等人假借為太子復仇的名義,公開扯起叛亂的旗幟。而在北部草原,狼煙四起:一直窺視中原少數民族首領頡利,認為太宗甫立根基未穩,正是自己逐鹿中原的大好時機,親率二十萬鐵騎大舉南下,兵臨長安城下。
在社稷存亡的關頭,李世民堅毅沉著,處變不驚。在用鐵拳粉碎叛亂,穩定內部的同時,親率六騎與頡利大軍對崎於渭水便橋,虛實相間,奪取便橋保衛戰的勝利,一舉粉碎了對手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
但便橋之戰的取勝並沒有扭轉敵強我弱的態勢。李世民忍辱負重,力排眾議,做出了傾其府庫向頡利媾和以換取國家生養時間的艱難抉擇,而頡利面對大唐軍民的同仇敵愾,又受制於自己內部的離心離德,亦不得不暫時打消一舉滅唐的狂妄念頭,接受唐太宗的媾和建議,率兵解圍北撒而去,一場使唐王朝覆亡的危機至此終得以化解。
頡利氣焰的囂張,城下之盟的恥辱,激發起唐太宗洗雪前恥的雄心與氣概,決心振興大唐,征服稱雄北方多年的頡利部,實現國家一統。
在此後的三年多時間裡,李世民勵精圖治,他勸課農桑,開源節流,增強國力;加強軍隊訓練,打造出一支能夠與頡利鐵騎爭鋒的強大騎兵。同時,運用《孫子兵法》“伐謀”“伐交”的策略,與突利、夷男諸部締結盟約,分化瓦解頡利的陣營,為最終戰勝頡利創造了條件。
一切就緒後,李世民揭開了全面反擊荒漠梟雄的戰爭序幕。按照他的精心部署,名將李靖、李績統率的唐軍精銳騎兵集團千里奔赴,迅速迂迴到頡利大軍側後發起突襲。惡陽嶺上殺聲震天,大唐將士同仇敵愾,贏得了著名的定襄大捷。唐太宗統帥唐軍一舉戰勝強大宿敵,生擒頡利,平定北陲,造就國家的大一統。
其實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早已融入了老子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的哲學思想。俗話說:“心底無私天地寬”,“退一步海闊天空”,“以守為攻”,“以柔克剛”等等,這些常掛在中國人嘴邊的話語裡都包含了老子的哲學思想。
千古奇冤的袁崇煥
千古奇冤的袁崇煥
袁崇煥(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號自如(或,又字自如注1),廣東東莞人,廣西梧州府藤縣籍。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
明朝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任福建邵武知縣。 1622年(天啟二年),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同年單騎出關考察關外,還京後自請守衛遼東。築古寧遠城今遼寧興城衛戍。 1626年(天啟六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攻寧遠城,受炮傷而死,袁崇煥升至遼東巡撫,終因不附魏忠賢,被其黨所劾去職。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賢見誅。朝臣紛請召袁崇煥還朝。1628年(崇禎元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