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頁)
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裰��保�蛘咚凳恰捌孀耙旆�薄K�習種N墓��島螅��盅岫穹錘校�尤宦蟯ㄇ康粒�炎約赫飧鑾諮��櫻�展漳鄙痺誄濾沃�淶哪車亍�
一 文明與野蠻(2)
這又奇怪。不就是一頂帽子嗎?何至於謀殺親生兒子呢?但在中國古代,帽子卻是不好隨便亂戴的。比如春秋時陳靈公戴著楚國的便帽(南冠)去會情婦,東周王朝的使臣單襄公便斷定他要倒大黴,也該亡國。後來,陳靈公果然被情婦的兒子射死在馬廄裡,楚軍也打進了陳國。所以我們現在還說:“不要亂扣帽子。”帽子戴錯了,那是要出人命案的。
人命關天,當然不能含糊。穿衣戴帽,又豈能說是小事?
其實,中國人並沒有厚此薄彼,只重飲食不重服飾。我們常說的“衣食住行”、“衣食父母”等等,“衣”不是就排在“食”的前面嗎?衣不蔽體,不是和“食不果腹”同樣悲慘嗎?所以,就像吃飯是政治問題一樣,穿衣也會和政治發生關係。就拿前面提到的那位身為“內閣總理”的“天官冢宰”來說,他就不但領導著一大幫廚子,也領導著一大幫裁縫。在他的下屬官員和職員中,也有不少人在編制上,是歸屬於“服飾部”的①。人數雖然沒有“膳食科”多,卻也相當可觀。
文明與野蠻
事實上,正如治國之道常常被看作是烹調術,它也常常被看作是紡織業。中國古代的所謂“聖王”,都被描述成“經天緯地”的大人物。經,是織布機或紡織品的縱線,緯則是橫線。經天緯地,就是像紡紗織布一樣有條有理地治理天下。
其實,所謂“治理”,原本也是紡織業上的術語,即把一團亂麻或亂絲,“理”出一個頭緒來。治理的“治”,本來是“亂”(亂),而“亂”這個字,本義又是“治”。它的字形,上面有“爪”,下面有“又”,中間是絲。絲容易“亂”,所以必須用一隻手在上面抓著,又一隻手在下面託著,才有可能“理順”。理順就是“治”,不理順或理不順就是“亂”。天下大亂以後便是天下大治,天下大治以後又天下大亂,真是“剪不斷,理還亂”,所以要有“經天緯地”的大人物來收拾局面。後來,大家也覺得治和亂都用一個字,難免混淆不清,於是才用治水之“治”,代替了理絲之“亂”(亂)。
治理天下國家,既然有如“理亂絲”,或如“烹小鮮”,則“王天下”者,也必是裁縫或廚師。比如伏羲(庖犧)是大廚師,黃帝(軒轅)則是大裁縫。據說,他是我們民族最早的服飾發明家,也是最早擬訂服飾體制的大禮學家。黃帝的主要發明,是旃、冕和旒。旃是一種軍旗,冕是一種禮帽,旒則是旗下的飄帶和冕前的下垂物。看來,黃帝的主要貢獻,在於“飾”。而養蠶業和製衣業的發明人和領導人,則分別是他的正妻嫘祖和他的臣屬胡曹。當然,他們的功勞也都可以照例歸於黃帝。據說,自從黃帝制定了服飾禮儀後,紊亂無序的天下便變得井然有序了。以後,堯、舜二位,也照此辦理。傳位到禹,雖然自己的穿著不講究,但祭禮之服還是不含糊的。這就叫做“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伏羲是三皇之首,黃帝是五帝之先,堯和舜都是神話了的部落聯盟長,他們幾位帶了頭,以後的“聖王”,或比聖王低一等的“明君”,或比明君還低一等的候補明君,以及預備輔佐他們平治天下的儒臣門,便都相當地重視服飾的事情,而且往往能“上綱上線”到國家興亡、民族存亡的高度。比如衣襟向右開(右衽)還是向左開(左衽),就不是可以馬虎的小事。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學生討論對管仲的評價問題。他的兩個學生子路和子貢都認為管仲“不仁”。因為管仲原是公子糾的師傅。齊桓公(即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奪君位,殺了公子糾,公子糾的另一位師傅召忽因此殉節而死,而管仲非但不自殺,反倒投靠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