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頁)
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 民以食為天(4)
其實,在中國,吃飯不但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是一項基本的權利。中國古代專制社會是沒有什麼人權可言的。宰相可能被“廷杖”,縣太爺也可以隨便打小民的屁股。臣民也好,草民也好,都既無思想權言論權,也無隱私權知情權,但都有“吃飯權”。就算是死刑犯,臨刑前也會有一頓飽飯可吃,甚至允許親屬和友人送酒肉到刑場,叫做“不殺餓死之人”(許多英雄好漢便常常利用這個機會劫法場)。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餓鬼”是最悲慘的一種。不讓臨死之人吃一頓飽飯,簡直比殺了他更不人道。有的地方還有這樣的民間風俗:每年的“鬼節”,即閻王爺放那些無主孤魂出來覓食時,家家戶戶都要大擺宴席,並在門口擺放食品,供“野鬼”們享用,就因為在中國人眼裡,“餓鬼”是很可憐的。
這也不奇怪,“民以食為天”嘛!沒有飯吃,不要說做人,便是做鬼也不安生。
這可馬虎不得,也小看不得。處理得不好,就會出亂子,出問題。你看中國歷史上所謂“大治之年”是什麼狀況?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天下大亂和改朝換代的時候呢?肯定是天災人禍、連年饑荒、餓殍遍地、易子而食。這時,如果有誰能開倉分糧,那麼民眾就會毫不猶豫地跟他走。所以,李自成揭竿而起,號召天下的口號是“闖王來了不納糧”;朱元璋逐鹿中原,所用策略之一是“廣積糧”。孟子甚至把“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有肉吃”當作理想社會的標準。反正,在中國,誰要是能讓普天下的人都“有口飯吃”,誰就是替天行道、奉天承運的“真命天子”,就是既順乎天意又得乎民心的好皇帝。
因此也可以說,中國的政治問題,首要的就是吃飯問題。任何一個政權,都只有在解決了吃飯問題之後,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由“得人心”而“得天下”。其他問題,倒在其次。
於是,吃飯,就是一個政治問題了。
政治與吃飯
政治即吃飯,這是不少政治家的看法。
在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們看來,平定天下,治理國家,和宰牲割肉、炒菜做飯是一個道理。老子就說過:“治大國者若烹小鮮。”所謂小鮮就是小魚小蝦。烹煎小魚小蝦,當然不能拿一把鍋鏟,上上下下攪個不停,翻亂一氣。治理大國,也應該舉重若輕,以靜制動,切忌有事沒事不停地搞“運動”,瞎折騰,弄得人心離散,民不聊生,一塌糊塗。
這也不完全是比喻。事實上在中國,搞政治往往就是吃飯,或請客吃飯。至少在餐桌上討論國家大事,歷史就很悠久。比如“周禮”中的“鄉飲酒禮”,就是一種酒宴形式的“政治協商會議”,或者說“元老會議”。依此禮,國君、卿大夫、地方官等,應定期(據說三年一屆)邀請所謂“賢者”、“能者”、“鄉老”、“鄉大夫”等社會賢達舉行酒會,並在觥籌交錯中,就一些大事進行諮詢。上古尊老(老人多經驗)重賢(賢者多智慧),召開這樣的會議並不奇怪,且確有效果。但這種會議非行之於酒會之中不可,併名之曰“鄉飲酒禮”,卻不能不說是一種“中國特色”。
政治既然即吃飯,則會不會吃、懂不懂吃、善不善於處理飲食問題,就關係到會不會做人,會不會做官,會不會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一 民以食為天(5)
這也是有例的。比如趙國的老將廉頗,為了表示自己寶刀不老,雄風猶在,便曾經在趙王的使者面前,一口氣吃了一斗米飯、十斤肉。因此辛棄疾才有“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詩句。可惜趙王的使者受了廉頗政敵的賄賂,回去後彙報說:廉老將軍的飯量蠻好的,只是消化系統不太靈光。一頓飯的工夫,上了三次廁所。趙王一聽,便犯了嘀咕。嘀咕的結果,則是廉頗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