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
如果不能理解這首詩中的悲天憫人情懷,或者說不認識聶夷中這個人,那可以再看看他《憫農》系列中更著名的這首《田家》(也有人認為是李紳作品):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位以武勇立於亂世的猛將,內心深處追求的價值卻並非以武力建功立業,而是非常痛惜百姓在亂世中遭受的苦難。唐明宗出身部族,但不是這個部族的奴隸主貴族,而是一介平民,更成長在漢人的環境中,帶著一種純真質樸的平民意識。所以唐明宗當上皇帝不求享樂,甚至在亂世中也沒有急於大發統一戰爭,而是想用手中的權力為正在苦難深淵中呻吟的百姓做一點實事。當一個仁君其實並不複雜,大致就是精簡機構、減免賦役、休養生息等。唐明宗在位七年,是五代在位最長的皇帝,這七年相對安定,物價下降,可以說是中國人民難得的一次喘息之機。除他之外,五代的其他皇帝就只有兩種:打輸的是暴君,打贏的是戰神,反正都不願給百姓哪怕片刻的休息。
不過,中國這麼大的國家畢竟不是文盲可以治理的,尤其在五代這個組織結構很不規範的亂世。唐明宗最為倚仗的左右臂是宰相任圜和樞密使安重誨,一個主外,一個主內,但他居然不能協調好這兩人的關係,兩人經常爭權奪利甚至在朝堂上公開爭吵。此二人不和,朝政也就不可能和諧。唐明宗雖然仁愛,但心胸也說不上多寬廣,不是很聽得進反對意見,晚年就因不滿任圜的忠言直諫而對他懷恨在心,最終免了任圜的官。而唐明宗最大的缺陷仍在於子嗣問題,他當皇帝時已經六十歲,但一直沒有確定儲君。他的兒子中最能幹是次子秦王李從榮。又見老二!又見秦王!這是一個好兆頭嗎?
李從榮非常善戰,官至守尚書令兼侍中,加河南府尹、大元帥,位在宰相之上。但他為人兇殘暴虐,人緣極差,文武百官都不願他繼位。李從榮也感覺到壓力,長興四年(933),六十七歲高齡的唐明宗臥病在床,驕縱的李從榮認為可以趁機奪權。說他驕縱,他還不是一般的驕縱,事先將這個計謀告訴樞密使朱宏昭、三司使馮贇,先給他們個機會投誠。但幾位重臣沒有接招,李從榮大怒,率河南府步騎千人佔領宮門的天津橋,準備強行攻入。
近臣們趕緊把訊息告訴唐明宗,唐明宗本來以為自己眼看就要死了還沒被篡位,大有希望在五代亂世出淤泥而不染,創下一個善終的紀錄,結果臨死前還是被這個逆子破了,氣得指天大哭。
所幸事先已經有很多人知道李從榮的計劃,在宮內設定了防備。控鶴指揮使李重吉是唐明宗義子潞王李從珂之子,正在禁宮值守。唐明宗對他哭著說:&ldo;你父親跟我冒矢石定天下,多次救我於危難。李從榮這個逆子算什麼東西,我準備把軍權交給你爹,你給我頂住了!&rdo;儘管沒說傳位給他爹,但授軍權也是很大的誘惑了,李重吉率軍死命頂住宮門,更兼李從榮事先約定的內應康義誠臨陣腿軟,不敢開啟宮門,叛軍一時無法攻入。
政變這事兒,成敗就在須臾之間,只要堅守片刻,等主力部隊趕來,叛軍也就完蛋了。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率大批騎兵趕來,剿殺叛軍,將李從榮夫婦及其幼子殺死在床下。李從榮還有一個小兒子從小養在宮中,唐明宗不忍殺害,但諸將堅決要殺,最後只好忍痛殺之。聽到李從榮死訊後,唐明宗更是悲痛欲絕,昏厥數次,對趕來的群臣哭道:&ldo;我家事搞成這樣,沒臉見你們啊!&rdo;數日後,唐明宗駕崩,享年六十七歲,在位七年。
唐明宗雖然沒文化,卻有一種發自心底的質樸善良,在五代這個道德淪喪的血腥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