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第1/2頁)
何木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表面來看,大家各鎮要地,似乎沒有什麼關係。但如果從地圖上觀看這三個兒子所鎮守的地方,就會發現,三方是互相牽制的。當時,明朝的都城在南京,三方如果有任何一方想要南下,另外兩方就能及時出擊,阻擋其南下之路。朱元璋之所以對藩王們很放心,並非是絕對的放心,而是在暗中讓他們互相牽制。
為了更進一步讓皇太孫放心,在他死的前兩年,他把各個親王召進京城,大家快活了好多天。在這段時間裡,他反覆重申親王的職責,並時時表露出對皇太孫的器重之情。
可是,就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和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秦王與晉王相繼病死。如果說,秦王之死對他還是一種傷痛的話,那麼,晉王在他去世前的三個月病死,對他來講就是一種恐慌了。二王一死,燕王朱棣獨強形勢立即突出,此時,朱元璋一定想過該做點什麼。臨死前的一個月時,他跟皇太孫說,燕王不可不慮。但是,已經晚了。因為三個月後,他也歸天了。臨死前,不過是採取了&ot;不許親王進京弔喪&ot;這一暫時性的防範措施。或許連他自己都知道,這一措施能保住孫子一時,卻保不住一世。
他一直渴望的就是《皇明祖訓》能發揮作用,但是,正如他最不希望的那樣,這個小冊子不但沒能穩定大明皇室,反而禍端就起於大明皇室。
朱允炆必敗
朱允炆最終被叔叔打得不知所蹤,的確是歷史上一大怪事,首先,朱允炆乃是一個已經成形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君主,而朱棣不過是一個藩王。作為帝國的君主,朱允炆一旦下令開戰,整個帝國的機器就會一起開動,朱棣所能開動的不過是他掌握的三十萬軍隊和帝國三十分之一的領土而已。況且,朱棣名不正言不順,無論如何,這場叔侄大戰失敗的都不可能是朱允炆。但結果卻是,朱允炆敗了。
有一個原因很重要,就是他違背了朱元璋《皇明祖訓》的規定,他一登基,就下令削藩。這無疑等於向親王開戰。在許多親王看來,他犯了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錯誤。就在他宣佈削藩並開始行動時,監察御史康鬱就上書,指責他純粹是持一己偏見而削藩。朝中大臣對叔侄之爭都抱著冷漠、保身的態度。另外,在對待削藩的問題上,他犯了一個&ot;先削弱藩後削強藩&ot;的策略上的錯誤。
他最應該先對付的是叔叔朱棣,但卻一直留到最後。他削五王時風掃殘雲,卻在削朱棣時於心不忍,他說,我即位不久,就連廢五王,若又削燕,怎麼跟天下人交代呢!
可就在他開始削藩不久,朱棣就已經開始準備造反。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他已經做好了十足的準備起兵造反,朱允炆這才被迫應戰。但良機已失。
第二個錯誤就是朱允炆的仁愛孝悌,有時候,以這種態度去對待仇人就是婦人之仁。當帝國的優秀武將耿柄文率軍北伐時,他就再三告誡出征將士:千萬不要讓自己背上殺叔之名。這就等於下達了不要傷害燕王性命的命令。
而朱棣也的確&ot;審時度勢&ot;,在戰場上一旦遇到危急情況,他就站在隊伍前面,用侄子的這句話告誡對方,趁勢掩護軍隊逃跑。東昌戰役中,朱棣幾乎全軍覆沒,但由於諸將奉皇帝的命令,都不敢對朱棣趕盡殺絕,最終,朱棣自己殿後,後面的追兵像是護送他一樣,眼睜睜地看著他逃走。這次戰役如果沒有朱允炆的口諭,那麼,朱棣早已經一命歸西了。
再次,朱允炆在皇宮中長大,沒有任何政治經驗,又年輕,雖然受到朱元璋的栽培,但實踐經驗卻少得可憐,再加上他本人的性格,註定了這位&ot;全日制大學生&ot;和在社會歷練的朱棣不能相提並論。當建文三年(1401年)十一月,整個戰爭形勢即將發生根本轉變時,這個&ot;大學生&ot;還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