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思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太原晉陽號稱“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早在東魏時期,高歡便是在這裡依靠六鎮鮮卑力量,打敗爾朱兆,並且建立了控制全國的大丞相府。故而,雖然東魏國都雖然是鄴城,但是真正的權力中樞卻是晉陽。
到了北齊立國以後,在北齊政權的大力經營之下,幷州形成了以太原為中心的交通要道,往北可由平坦的官道直抵草原;往南可順著汾水兩岸的官道直達黃河北岸;往東可由開鑿平整的太行八陘進入幽州、冀州;往西可從孟門關、永和關、龍門關、蒲坂度過黃河,進入對岸的雍州。
東魏和西魏、北齊和北周的每一場大規模戰爭,東部政權幾乎都是以太原作為指揮中樞、後勤重地。其地位之重要、影響之深遠可想而知。
也正因此,導致以太原府為中心、掌控北齊舊地的楊諒滋生了效仿高歡的野心。
本來,楊諒也沒有這麼大的野心,可是楊堅打破立長廢幼的傳承模式、改立老二楊廣為太子以後,楊諒覺得父親既然不是立嫡長子為繼承人,那他自然也有當太子、皇帝的資格。
正當楊諒打算以競爭的手段來搞楊廣的時候,老四楊秀卻因罪被圈禁於京城,他一下子就意識到父親此舉是削藩、是為楊廣鋪平道路,由此也可見父親是鐵了心立楊廣,自己已經沒有當太子的機會,不僅如此,還有可能成為第二個被削的物件,果然過了不了多久,父親便召他回京。
可是野心勃勃的楊諒有了楊秀為例在先,怎麼甘心回去當個閒散的親王?於是他便以防禦突厥為藉口,大規模的招兵買馬、鑄造兵甲,企圖以武拒統。
當父親賓天於仁壽宮,又聽說當天發生了一起未遂的軍事政變,楊諒便知道楊廣帝位不穩、掌控力不強,反對他當皇帝的人大有所在,於是他認為自己機會來了,並決定舉旗起兵、武力奪位。
在中堂之內,楊諒正與幾名心腹文武商議起兵事宜,楊諒下首的武將一列,以一名鬚髮皆白老將為首,此人便是陳朝大將蕭摩訶,當初陳朝滅亡以後,楊堅封他為開府儀同三司,讓他輔助楊諒,而楊諒這次圖謀造反,蕭摩訶便是主要的推動者之一;坐在他對面的文官之首,則是楊諒的謀主王頍,王頍年紀五旬,長得溫文爾雅,他是梟雄王僧辯之子,不僅和蕭摩訶關係極好,也是謀反主要推動者。
楊諒對麾下文武說道:“大興城的人送來了訊息,說是楊廣已經掌控了京城,並且針對我們排兵佈陣。大戰一觸即發,諸位以為我們應該被動防禦還是主動進攻?”
“大王,如今國喪剛過,朝廷各方面盡皆準備不足,我等當以雷霆之勢主動進攻,打朝廷一個措手不及。”說話的是楊諒的大舅子豆盧毓,其實他之前是反對造反的人。
當初屈突通帶著詔書召楊諒回朝的時候,楊諒不僅不聽,反而決定起兵反叛。豆盧毓當時便和總管府司馬皇甫誕苦苦相勸,他們認為楊廣是名正言順的太子,只要楊堅沒有將他廢除,那他當皇帝便是理所當然之事,人們效忠的物件也是代表正統的楊廣,而不是楊諒。
楊諒雖然擁有廣袤無垠的疆土,可是各州各縣的官員皆是朝廷任命之人,這些官員在楊諒起兵之初或許不敢反對,但讓他們全心全意的效果幾乎是不可能的,只要戰事陷入僵持階段,這些官員便會在內部與朝廷眉來眼去,搞不好還會迎接朝廷大軍入境。
最為重要的是,北齊故地的百姓對大隋王朝認同感不強,楊家由誰來當皇帝他們都不在乎,況且楊堅是令大家過上了好日子的好皇帝,他們相信這個皇帝選擇的楊廣、而不是楊諒。若是楊諒和朝廷交戰的話,這些人定然漠然旁觀,而不是參與到皇家內部之爭中來。
但是楊諒一心造反,非但沒有聽從皇甫誕和豆盧毓的勸諫,反而怒火沖天的把皇甫誕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