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思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隋朝早朝分作三種,第一種是每年元日舉辦的大朝會,參與者除了公卿將相大小百官及地方各州長吏以外,諸族酋長、使臣均奉貢進表拜賀;第二種是每月初一、十五舉辦的朔望朝會,凡在京九品以上官員都要朝見皇帝;第三種則是每天必有的朝會,五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出席,一般不講排場,是真正的行政日。
只是隋朝的朝會比較寬鬆,雖無武將不得干政之說,卻也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概念,由於早朝以政務為主,所以每天必有的常參,武將可去可不去。但是大朝會、朔望朝則是非去不可;而像楊集這種吃乾飯的人,甚至連朔望朝都可以不去,只需參與一年一次的大朝會即可。
因為今天是朔望朝參,所以禮節上比常參要隆重一點,大小官員先排隊去中華殿西上閣參拜歷代先賢,然後才在監察御史的安排下,依品級列隊,依次脫去外靴,穿著類似襪子的內鞋入殿。
從西漢到大隋,人們習慣於跪坐,所以在上朝、祭祀和赴宴時都要“脫履”,以免踩髒地上的地毯,至於裡面的小鞋子和襪子卻是可以穿的。唯有大功臣才被特許穿鞋入殿,當然類似董卓、曹操這種把持朝政的權臣也是可以的。
走進大殿,身穿玄衣纁裳、冠冕俱全的楊堅斜跨寶劍,高坐在龍椅之上,這位馬上皇帝長得眼精目靈、額角寬廣,雖已年過花甲,但依然氣度不凡。身前樸質威嚴的龍鳳浮雕、身後壯麗雄偉的山河社稷圖,再加上丹陛兩旁的恭敬侍立的內侍,將他襯托得氣勢睥睨、威嚴畢現。
隨著一名老宦官一揮手中拂塵,眾人抱拳躬身,轟然道:“參見聖人。”
楊堅輕輕一抬手:“眾卿平身!”
“謝聖人。”
嘹亮的聲音響徹在巨大的大殿之內,等迴音散去,那名老宦官大步踱出,高聲道:“入席就座。”
眾人拱手一禮,紛紛入座。
中華殿內除了高高在上的龍椅,下分三個階梯,楊廣身為太子,獨佔第一階梯。
楊集等親王,地位高於大臣,而低下高高在上的皇帝楊堅、太子楊廣,於是遵照長幼秩序之別,就坐於楊廣之後、文武之前的第二階梯。
楊集的席位在武將這一邊,他的前面只有楊智積和楊綸,後面是安德郡王楊雄;楊靜被分到文官那邊,他列席第一,後面是楊廣的長子楊昭;楊廣被立為太子以後,空出來的晉王已被楊堅封給了楊昭,只是他的輩分低,所以被安排在楊靜之後,楊昭之後則是河間郡王楊弘。
隋朝皇族人丁不興,而楊堅雖有五子,但不是死就被罷免在家,除了楊廣以外,僅剩的楊諒在幷州任職,所以專屬於皇族這層階梯顯得很空。
文武百官依文武之別,分坐第三階梯左右。這些位置的順序綜合文武百官的官職、爵位、散官、勳來排,十分講究。當初韓擒虎在世之時,賀若弼各方面都與他爭,連席位都不放過,由於韓擒虎早朝席位離他比較近,多次拔劍要殺了韓擒虎,弄得楊堅一顆頭兩個大、煩不勝煩,最後把他安排到了太子對面席位,這才心滿意足的罷休。
楊集心知自己和賀若弼之爭乃是小事,不可能被放到首要位置之上,於是跪坐在厚厚的席子上,興致盎然的聆聽楊堅與文武百官應答。
楊堅理政的方式就是根據文武百官、地方官員呈上的奏疏與大臣們一起探討,合理的方案和要求則透過,不合理的則否決、駁回。
探討的時候,大家就事論事,不像後世領導那樣長篇大論、又長又臭,也使每份奏疏的處理速度極快,沒有絲毫拖沓之感,給楊集的感覺就是效率高。
這跟楊堅的理政能力和經驗有關,關鍵是他對朝堂掌控力非常強,如果換成駕馭不了群臣的皇帝,恐怕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爭得面紅耳赤,半天未得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