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雖然劃分階級的主要依據是其職業和主要收入來源,即經濟標準,並不依據其政治態度。但是階級的劃分卻確定了其財產的處置和政治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由於對作為劃分階級標準的耕地及其它財產,並不考慮其來源,即屬於合法繼承、本人勞動積聚,還是依靠權勢和非法收入霸佔購買的,甚至不允許土地所有者以捐獻的方式將土地和財產貢獻出來,只要被劃分為地主,就要無條件地沒收其一切財產(對富農則是無償徵收其多餘土地和生產資料)。另外,階級劃分還不僅用於沒收和分配土地,更重要的是將部分人在政治上打入另冊或升為優等階層,如一但被劃為地主,就被列入敵對階級,被剝奪了公民權和在社群內的平等權力,更不用說參加政權的機會了。這種劃分並不由你個人對新政權的態度以及德行所決定。另外,細緻的等級劃分,也為國家利用不同的等級政策提供了條件(列入國家可以根據需要,今天將富農算作中立階級,明天就可以將其算作敵對階級)。這種辦法實際上就是由國家掌握了每個人的生殺予奪大權,造成國家直接幹預農民的命運和農民對國家的服從。
同樣,透過土地改革,農村的政權基礎發生了巨大變化,過去以地主豪紳和宗族為基礎的鄉紳統治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由共產黨組織、農會以及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為基礎的現代政府管理。這對中國農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社會進步。它大大加強了國家對農村的控制,保障了國家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
(二)無償沒收土地的影響。
中國土地改革與非社會主義國家和地區(如日本,如臺灣地區)土地改革的根本性區別有兩個:一是土地的徵收和分配都是無償的;二是沒收物件的確定不是根據政治態度或著財產來源,換句話說,土地和財富的多少是所有者能否保有所有權的唯一標準(是否參加農業勞動只是一種附屬性的標準,土地和財富多了以後,所有者自然就不會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因為體力勞動畢竟不是一種享受,財產管理和貪圖享受是擁有財富的必然結果)。
承認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和權利平等規則,就等於否認國家權威的至高無上和部分人享有特權,實際上這也是市場經濟執行的前提,是產權制度上資本主義區別於封建社會的根本所在。因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就是在於否定將國家置於人民之上的封建制度,確定國家只能代表人民的願望和利益,而不能凌駕於人民之上,不能以自己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以自己的意志來處置個人的財產及其收益。
表面上看,土地改革前是土地私有,土地改革後仍然是土地私有,從產權制度上來說並沒有多少變化,但是後一種私有,是建立在靠政府來否定部分人(地主和部分富農)私有基礎之上的,換句話說,土地改革以後的私有制,已經融入(或稱&ldo;鑄進&rdo;)了國家的權力,尤其是土地改革說明:土地和財富增加反而會導致其所有權的喪失,也就是說國家法律將不會最終承認和保護合法的私有財產。
(三)無償平均分配土地的影響。
土地改革透過強大的政府力量,採用經濟上無償沒收地主富農土地和財產分給農民、政治上剝奪地主公民權的辦法,迅速實現了高度平均的&ldo;耕者有其田&rdo;,極大程度上縮小了貧富差距,在自然資源緊張的條件下,使中國大部分農民獲得了生存權和發展權,從而在總體上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但是這種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辦法,以及按階級和貧困程度分配其它生產資料和財產,實際上是一種&ldo;均貧富&rdo;的&ldo;免費午餐&rdo;,農民無償得到的土地和財產,來自於國家的賜予(雖然是以農民自己鬥爭的形式),來自於政治鬥爭,這就使得土改後的以土地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