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戴維·卡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b:我明白了,好。
a:好吧,再見。
b;再見。
透露情況最全面的,是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三日邱吉爾同紐約一位官員的談話。談話譯成德文後,送給了希特勒。裡面有一句最有意思: &ldo;你們會加快作出最大的努力。&rdo;
這些談話缺乏實質內容,可以肯定,這是因為人們普遍承認變頻通話並不安全。大西洋線路的話務員經常提醒通話者注意這一點。通話者多半是在需要迅速得到某一個問題的答覆,或者在需要作些討論、但又不至於洩露任何機密的情況下迅速解決某個問題,或者在他們有時只是想聽聽對方的聲音的時候,才不顧安全而進行通話。
儘管如此,邱吉爾和羅斯福並不總是象他們應有的那樣謹慎。事實上,邱吉爾酷愛打電話,一天到晚動不動就拿起話筒叫羅斯福,而羅斯福也是言談輕率,使德國人感到驚訝。和較低階的官員不同,羅斯福、邱吉爾和其他幾位高階官員在打電話時,電話員並不提醒他們通話保不住秘密。對德國人來說,這是一個跡象:當沒有這樣的提醒時,就是一位重要人物在打電話了。部分由於這個原因,部分由於邱吉爾和羅斯福的重要身份,兩人之間的一些通話所透露的情況,比截聽到的其他通話所透露的情況更為重要。有一次通話暗指的是為越過英吉利海峽進攻歐陸而進行軍事集結,證明登陸的日期更臨近了。一九四三年七月二十九日的一次通話,使德國人推測出同盟國一直在同墨索里尼下臺後的義大利新政府打交道。雖然這僅僅是推測,截收的這份情報更加堅定了德國人的決心;要儘快地把軍隊派到義大利,不讓同盟國因為義大利反戈而佔便宜。德國人的這個決心堅持了三天。
但是,這些結果充其量是勉強的旁證材料。最後,就連這樣的材料也越來越少了。竊聽同盟國高階官員的無線電通話的絕技,實際上沒有取得重大成果。德國人並沒有非同尋常地洞察出&iddot;同盟國的計劃。正如外交部的一位官員在一捆截聽材料上大失所望地批道那樣: &ldo;一般來說,從這些材料中得不到多少東西。&rdo;
研究站只是德國通訊情報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一點不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高潮時,德國從事這種活動的大型機構不下九個:1 &iddot;研究站;2 &iddot;赫爾曼&iddot;戈林領導的一個獨立機構‐‐研究部,從事竊聽有線電話、截收無線電報、破譯整個政治經濟領域中的密碼情報;3 &iddot;破譯外交電報的外交部人事行政處;4 &iddot;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密碼處,指導武裝部隊的密碼工作,破譯高階的軍事和外交密碼;5 &iddot;陸軍無線電情報機構,6空軍無線電情報機構;7 &iddot;海軍無線電情報機構;8 &iddot;德國保安總局六司無線電觀察站,破譯外交電報,一九四三年解散;9 &iddot;信件電報檢查機構。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機構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一個原因是情報分工;陸軍破譯陸軍的密碼,海軍破譯海軍的;信件電報檢查需要有一個機構,這個機構不同於截聽大西洋兩岸之間的無線電話的機構。另一個原因是貪權:戈林、裡賓特洛甫和陸軍死死控制住各自的情報機構,其實這些機構在相當大程度上提供同樣的情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希特勒不願只讓一個情報機構控制他的情報,他總是寧願不怕重複,也要幾個最好是互相競爭的不同機構為他提供情報。這樣的重複工作,使通訊情報同其他形式的情報,例如間諜情報比較起來,就更加廉價、更加不費力氣,而且更及時、更可靠。
儘管這些機構互相競爭,有時免不了算舊帳,因而關係一直比較冷淡,但它們在技術問題上卻合作得相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