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尤金·羅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協約國部隊士兵的多元化,使原本就錯綜龐雜的侵略計劃更為複雜。加里波利之戰是一戰中最國際化的一場戰役。地中海遠徵軍規模達75萬人,其士兵來自世界各個角落:除英國部隊‐包括威爾斯人、愛爾蘭人、蘇格蘭人與英格蘭人‐還包括澳大利亞與紐西蘭士兵(分毛利人與白人部隊),廓爾喀人與錫克人,法國人,成分複雜的外籍兵團,還有非洲各殖民地部隊,來自塞內加爾、幾內亞、蘇丹,以及馬格里布地區。士兵之間語言不通,但又得相互依賴。倘若沒有一個清晰的作戰計劃指導遠徵軍各部隊的行動,這支軍隊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ldo;巴別塔&rdo;。[20]
對於奧斯曼士兵而言,雖然他們的任務與協約國相比較為簡單,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他們很清楚地意識到,加里波利之戰事關奧斯曼帝國的存亡。伊斯坦堡方面,奧斯曼第三軍團在高加索幾乎全軍覆沒之後,恩維爾帕夏深知自己禁不起再一次的失敗。若要取得勝利,分散於海峽亞歐兩岸的奧斯曼軍各部隊之間需妥善組織,確保通訊暢通。1915年3月的最後一週裡,恩維爾決定將達達尼爾海峽的各個師整編為奧斯曼第五軍團。儘管他與德國駐土耳其軍事顧問團領導奧託&iddot;利曼&iddot;馮&iddot;桑德斯有過分歧,但此次他不計前嫌,屈尊邀請其為第五軍團總指揮,守衛達達尼爾海峽。利曼即刻啟程前往加里波利設立總部。他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ldo;在英軍登陸前我只有短短4周的時間,這僅夠我軍完成最重要的安排。&rdo;[21]
奧斯曼第五軍團約計5萬人,僅為協約國部入侵部隊的三分之二。不過,守衛灘頭比登陸灘頭所需的兵力要少,當然前提條件是必須準確地守住要害。利曼當下的難題是預測協約國最有可能登陸的地點,並對其進行重點防禦。他派遣2個師(每個師約1萬人)駐守達達尼爾海峽的亞洲沿岸,另調3個師鎮守加里波利半島。然而,該半島長約60英里,這意味著有諸多薄弱地區需要奧斯曼帝國的戰爭策劃者多加防範。
經過慎重考慮,利曼及其土耳其部下劃出加里波利半島上三處最有可能遭襲的地點:赫勒思角(cape helles)、阿爾布茹努(arıburnu)及布萊爾(bur)。赫勒思角最南端適合海上登陸,因為協約國戰艦可從三面同時向陸地開火。阿爾布茹努北面的海灘(不久後便被人稱為&ldo;澳新灣&rdo;)易於登陸,且距達達尼爾海峽僅5英里。假若協約國掌控了阿爾布茹努至麥都士(aidos,今埃傑阿巴德)一帶,他們則可迅速切斷半島南部通路,將奧斯曼守軍團團圍住。儘管如此,利曼還是認為布萊爾才是最薄弱的地點。布萊爾位於半島北部,那裡半島僅2英里寬,若協約國成功登陸,則能夠切斷整個半島的通路,並掌握馬爾馬拉海的控制權,切斷海峽內奧斯曼第五軍團的補給及交通航道。鑑於以上分析,利曼決定派3個師分別鎮守赫勒思角、阿爾布茹努和布萊爾這三個薄弱點。
奧斯曼軍開始在這些關鍵的海灘上構築防禦戰壕,並拉起鐵絲網阻礙登陸。英國飛機定期飛抵加里波利上空,一旦發現任何工地或聚集的土耳其部隊,便指引海軍向其發動炮擊,奧斯曼軍只得在晚上修築防事。截至4月中旬,他們已建起數英里的戰壕,內有隱蔽的機槍掩體以及炮臺,能夠阻擊任何海上登陸。在協約國登陸前夕,他們仍在趕修工事,只見穆茲羅斯港中聚集了許多船隻與兵員,他們明白,敵軍就要展開行動。
在埃及過了一番枯燥乏味的營地生活之後,多數澳新士兵都非常樂意登船前往加里波利。唯一對此感到有些遺憾的是騎兵隊,因為他們不得不把心愛的戰馬留在埃及。加里波利以山地為主,騎兵隊一展身手的機會不大,因此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