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第1/2頁)
孝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可惜自南北朝從南洋輸入中國以來,因帝王無遠見卓識,並未大力推廣種植。萬歲混一天下後,即令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江西、湖廣普遍種植木棉(棉花),並讓軍士教以種植紡織之法,而今僅數年,木棉已成平民百姓之衣,棉衣棉布,已成主要軍資,如洪武七年,萬歲以十一萬襲木棉戰襖賜北征軍士,四年,賜長淮衛軍士棉布人二匹,在京軍士十九萬七千人棉布人二匹,棉花四萬餘斤,賜陝西各衛所棉布五十萬餘匹,棉花十萬餘斤。去冬今春,賜北平將士十萬五千餘人布二十七萬餘匹,棉花五萬餘斤,賜遼東諸衛將士十萬餘人棉布四十三萬餘匹,棉花三十六萬餘斤。而今戶部尚握有棉布三百餘萬匹,棉花二百餘萬斤
。棉布棉花俱三十稅一,百姓手中,棉布、棉花的數量大得驚人哩。&rdo;
胡惟庸這段話,雖有溢美之處,但就其整體而言,卻合乎事實。正是朱元璋透過行政命令與軍隊的技術指導,使棉花的種植和棉布的紡織傳到北方,使棉布成為中國百姓衣料的主要來源,並逐步取代了絲綢的地位。在棉花種植業和棉布紡織業的發展史上,明初是一個劃時代的階段,朱元璋確實立下了不世之功,為當時的中國人民及其後代做了莫大的善事。 朱元璋聽了胡惟庸的這一席話,心都甜得醉了。他大笑著站了起來,走到胡惟庸跟前,把右手搭在他的左肩上,道:
&ldo;朕真有那麼多聖明之處?朕若能略勝唐太宗就知足了,你少給朕戴幾頂高帽子,還是談談朕不如唐太宗之處。&rdo;
朱元璋說得極為誠懇,極為動情,使胡惟庸大受感動,以至決心鬥膽砭砭朱元璋的痼疾,因說道:
&ldo;萬歲智勇兼備,集項王漢高之能於一人,古今人主中無有及者;又兼萬歲料事如神,雖孔明、魏武,不
足提矣。
因之計由己出,謀由聖斷,參議幕府如同虛設。久而久之,萬歲便難納異議。但智者千慮,或有一失;愚者千慮,或有一得,萬歲不宜以直言罪人。想那些冒犯龍顏之語,多出於對皇家的忠心。有說得對的,萬歲嘉納之;有說得不對的,萬歲摒棄之,不宜輕動聖怒,堵塞言路。微臣以為萬歲勝過唐太宗處甚多,惟從諫如流一條,不如唐太宗。微臣愚鈍,鬥膽妄言,請萬歲熟思之。&rdo; 朱元璋聽罷,臉上的笑容凝固了,眼睛直勾勾地看著胡惟庸的臉,足足盯有一分鐘的光景,見胡惟庸的臉色仍平靜如常,竟沒有絲毫的怯懦,這才收回目光,輕聲說道:
&ldo;朕稟賦剛烈,容易動氣。朕也自知有此短處,朕日後定加警戒,虛己納諫,廣開言路。&rdo;
胡惟庸雖然神色不變,其實心裡也十分緊張,手心裡早已浸滿了汗水。見朱元璋比較誠懇地承認了自己的短處,便趁熱打鐵地勸諫起來:
&ldo;萬歲,即如此次春闈擇士,北方因戰亂之故,文學不如南方,此理之
自然。劉三吾乃憨直老儒,只知以文取人,哪裡懂得萬歲恩庇北人之心?終因迂直而吃充軍塞外。&rdo;
朱元璋向胡惟庸搖了搖手,制止他再往下說,同時點頭道: &ldo;朕也知劉三吾迂直,第恨其不體諒朕曲庇北人的苦心。
朕明日便將他赦回。&rdo;
胡惟庸連忙跪下,磕頭道:
&ldo;萬歲聖明若此,寬厚若此,雖堯舜不過如是。&rdo;
朱元璋因執法太嚴,性子太烈,動輒以細過苛責大臣,卻又最惱人批評他刻薄寡恩,現一聽胡惟庸恭維他寬厚,高興得臉上盪出了笑容,以一種近乎談心的口吻向胡惟庸講述當皇帝的難處:對臣下寬了,朝綱便會弛廢,貪墨便會泛濫;對臣下嚴了,又會落下刻薄寡恩的惡名。寬嚴之度,真難把握呀。為了社稷,為了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