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破壞者 (第1/4頁)
尋路者123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而現在,很多人也處於沒的選的境地,幾乎等於白夜逼人家造反。
因為不反,就是死路一條。
眼前的人都是惡人嗎?都十惡不赦嗎?
惡是相對的,也應區分出三六九等區別對待。就個體而言,威脅到自身存續,威脅到利益獲取的,都是屬於十惡不赦的行為。
我們要認識到人性之惡,與規則之惡,不可一味的對人性加以踐踏否定。活下去這種本能的人性是客觀存在的,其行為並不僅僅為了踐踏秩序。
正視人性之缺陷,直面制度之缺失,懲惡揚善需要多途徑探討。規則層面需要合理的解決與最佳化。
“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如果權力沒有約束,結果必然是這樣。然而不幸的是,武道世界不僅僅制度與規則沒有完善,本應該作為約束手段的“俠客”也在不知不覺間同流合汙。
因為很多事情,都已經“習慣了”,都見得太多太多已經麻木了。就像現實的闖紅燈行為一樣,哪天不遇見一場車禍,都不會想起這種“小事情”確實是關乎性命的大事情。
孔子曰:“人性善”,人性善變。
荀子表示“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也就是說荀子主張的禮儀、謙讓這些規則是需要“人為”的,人不是天生就會,所以需要學習才可以為“善”。
因此人之初的善惡無需爭執,人之後的善惡轉變才是我們應當重點關注的。
無知是“惡”的前提,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處於無知狀態,成長是一個積蓄智慧的過程,逐漸完成從人性惡到善的轉變。
一個人的童年對於人生的影響不可估量,有道是“三歲看到老。”
與個人一生中較遲發生的事相比,不論它們看起來多麼重大,都不能抹去那些早期的影響力量。人這一生都在尋找童年所缺失的東西。
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自主的模仿目標的行為,並加以學習和整合。而環境對人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
最簡單的例子——孟母三遷。
人類是環境的產物,又是環境的創造者與改造者,人與環境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人從小到大,其周圍的客觀環境都會發生許多變化。
一方面,人們必須透過學習,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行為適應周圍的環境,以求達到與環境的協調一致。雖然不至於像日本一樣達到讀空氣的程度(躬匠精神),但是基本上是保證合群的。
另一方面,人們又透過主觀努力,去改造舊環境,創造一個與人們當代生活相適應的新環境。就像有錢了回裝修甚至重建房子一樣。
人們總是願意活的更舒適,願意更符合學習認知中,嚮往的,自己認為更好的(指生活的更好)一個或者一些榜樣的樣子。
亂世割據,盛世一統。
“惡”向“善”需要我們擁有智慧,這是一個緩慢而複雜的過程。
因為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反本能的。
但是“善”向“惡”的轉變就顯得輕鬆多了,只需要放縱。
《黑暗騎士》中小丑的邏輯:“沒有迫不得已的時候,誰又不想正義凜然?”
誰又不想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呢?
每一個善惡之間的轉變,似乎都存在一個“迫不得已”,這個“迫不得已”可能是金錢、權力、美女等等各種誘惑,又或是被危險暴力進行生命威脅。
自制力與意志的提升,永遠那麼困難,永遠不要去考驗這考驗那。人不是用來考驗的,警告也好,鼓勵也好,明確獎懲,而不要模糊的考驗。
善惡的行為邊界不是套娃,沒有,或者是不應該有那麼多如果與反轉。
大總統: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