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東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五,注意商人的長遠利益與官商利益的一致性。本節在&ldo;官股與商股關係&rdo;中已說明企業對商人當前利益的照顧,為了堅定商人投資獲利的信念,盛宣懷等特別強調商民的長遠利益。章程規定:&ldo;商人出資承辦,意在急公,凡屬西法創舉,必應歷史久遠,以數十年為通籌,庶可冀後日之盈,以補今日之絀。&rdo;給予商人利益是必要的,也與國家利益是一致的。因為沒有眾商出資報效,電報業難以舉辦,尤難推廣,商人無利可圖,亦非國家之利。為此,企業應很照顧老股商的利益,盛宣懷在說明此道理時說:&ldo;將來本局再有擴充,亦必先盡舊股,再招新股。&rdo;原因是&ldo;不願使創始者徒苦嘗試,後來者反許居上。此實西法中可取之法也。&rdo;
第六,大力培養電報人才。為了&ldo;利商務&rdo;和&ldo;行遠而持久&rdo;,商人投資固然是決定的一環,但沒有相應的電報人才,也是絕對辦不到的。洋務派在辦企業的實踐中,切身體會培養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在資本與人才的關係上,他們常將後者置於前者之上。中國培養電報人才始於1876年丁日昌在福建所辦的電學館,但那是訓練班性質,正式的電報學堂始於1881年津沽電線設立和津滬電線架設時創辦的天洋電報學堂。李鴻章請於清廷說:設立學堂訓練電報人才,可以做到&ldo;自行經理,庶幾權自我操,持久不敝&rdo;。所以洋務派把電報學堂看作與電報局&ldo;相表裡&rdo;的關係,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大事。因此應由政府出錢來辦,&ldo;免在商本內歸還&rdo;。隨著電線架設的延伸和擴充套件,需要的電報人才日益增多,繼天津電報學堂之後,上海、南京等地的電報學堂也相繼辦了起來。不僅如此,上海電報分局總辦鄭觀應還主張除培養報務人員之外,招收學生學習製造電報器材。他說:&ldo;考選少年普通中西文之學生,分別出洋學習製造機器、水陸電線、電氣等法,一俟畢業,仍分赴外國製造廠學習一、二年,然後返國自行設廠製造。不獨可塞漏巵,而所用材料價廉,成本自然輕減&rdo;。他還滿懷希望地說:&ldo;精益求精,或有獨出心裁之新器勝於外國者也。&rdo;這些想法是很好的,有些是實行了,但有些由於清政府腐敗等種種原因未能即時辦到。
以上六項,說明電報這項大型的、關係國家民族的事業,一開始就是從利商出發百創辦的,從而保證了電報局籌建的順利發展和不斷延伸、擴大。除了這些之外,其他如:電線材料免稅,以降低成本;各局用人&ldo;加意遴選,不得徇情濫收&rdo;;洋員的使用要求嚴格,如聘丹麥博怡生充局總機匠的合同規定:&ldo;盡心竭力辦理一切&rdo;,聘洋匠葛雷生時規定:&ldo;所當之差,系造線、修線、測量早線河水線……須聽電報鳳吩咐&rdo;;還有巡警沿途保護電桿電線;電碼的規格和使用方法;等等,都有較為合理的規定。所有這些,都基本上符合資本主義辦企業的贏利原則和要求。無怪電線電報業與輪船招商局並列為洋務企業中效益較好的企業。
當然,這並不是說電報局就沒有什麼缺陷了,事實上弊病是很不少的。茲舉數例:(1)官局與商局的矛盾。有人以奉天局為例揭露這種矛盾說:&ldo;奉省一局,舊為官線,新為商線,添設之時,官線學生不管商線機器,商線用物,官線不肯暫移。商線叫報,官線不應&rdo;。(2)電報錯訛之弊。例如,閩局&ldo;報房收發電信件……有來去錯亂者,有號數不對或遺漏者,有局報商報互相訛舛者,種種貽誤&rdo;。(3)電報延誤與報費作弊。有的局揭發此事說:&ldo;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