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看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更進一步來說,關於補充“膳食營養品”即一般俗稱的“保健品”,主流醫生更是大多呈偏見,甚至部分抱“嗤之以鼻”的態度,常常以籠統的“飲食均衡即可,無須浪費”之詞,就打發民眾的再三詢問。另一方面,隨著醫療資訊的發達,服用保健品卻逐漸蔚為時尚,反而造成坊間業界各出其謀,越俎代庖,於是維生素、魚油、鈣片、抗氧化物、蜂膠、葡萄籽……一一上市,只要有商機可圖,一律捧為“能醫百病,大眾寵愛”,甚至變成“饋贈親友,送禮佳品”,這種以偏概全的現象,顯現的又是另一種“病態年代”的特色。
從主流醫界的標準來看,目前對於正確飲食的定義,普遍是依“食物金字塔”的建議,這方面相關資訊已太多,不再贅言。在此,請讀者想想用餐方式反倒較為重要。基本上,大多數人都是以傳統早、午、晚三餐為主,不過通常的進食方式,多把重點放在晚餐,甚至有些白天工作至“忘餐”或“誤餐”的境界,或只是隨便以速食解決,然後晚上大吃一頓,類似的情況,恐怕是常態而非例外。但事實上,站在血糖調控、營養吸收、體重控制及睡眠品質等方面考慮,傳統的用餐方式恐怕就需要重新斟酌了。
儘管營養需求因人而異,但只要允許,下列六大基本原則是均衡飲食很好的參考方式:
●每天五至六餐(儘可能):三份少量正餐(10%—20%蛋白質;10%—20%脂肪:60%—80%複合碳水化合物(即穀類、莢豆類、蔬菜及水果),加二至三份點心(以水果、堅果為主)。
●避免進餐時喝飲料(包括湯水):這樣會影響消化功能,干擾吸收能力;所有湯水應在餐前先喝,小孩尤須注意。
●爭取食用新鮮水果(非冷藏),蔬菜用蒸煮代替熱炒:可儘量保持維生素及礦物質含量。
●食物多樣化:主食亦應變化,例如交替食用五穀、肉、蛋、魚類等,可降低缺乏某些營養素的可能。
●避免三大“食盜”,就是白糖、白麵粉及轉化油(加工氫化油或稱為反式脂肪)相關的食品,這三者不只欠缺營養價值,還要消耗體內資源,盜走既有營養。
●謝絕速食:避免罐頭、冷凍食物及便利店微波、即食食品等。
毋庸置疑,正確飲食是健康的首要因素,但生活在當代,即使已把握上述飲食原則,也只能算符合一半。若奉此為教條,遵行主流醫學的看法,視營養品補充為多此一舉,甚至認為會傷害身體,恐怕就難逃各種退化性疾病的眷顧,為什麼?我們來看看下面一些研究報告及數字:
●1990年“美國第二屆全國健康與營養普查”顯示:17%的人從不吃蔬菜;除去馬鈴薯與沙拉,50%的人不吃蔬菜;只有41%的人食用水果或果汁;只有10%的人符合美國農業部建議的每日五份蔬果。
●1997年美國《小兒科》雜誌:只有1%(沒錯,是1%)的美國兒童從飲食中取得每日必需的營養素。其餘不僅沒有攝取正確營養,更糟的是,建立了“終生受害”的飲食習慣!
9。 正確飲食之外補充營養品的重要性(2)
2004年《美國精神醫學》雜誌提到:幼兒時期營養缺乏,特別是缺乏鋅、鐵、維生素B與蛋白質,不僅會導致神經認知問題,更是造成日後青少年時期產生暴力及反社會傾向人格的原因之一。
●2005年美國農業部飲食指引:維生素A、C、E與鈣、鎂是成人飲食中特別不足的營養素。
●2006年“美國專責營養會議”(CRN)普查:只有20%的人每日遵行均衡飲食。
再看看以下數字:
●精製麵粉(白麵粉):減少80%的鎂、70%的鋅、85%的鉻、88%的錳等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