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第1/2頁)
[美]E·B·波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美國政府根據法國人的失敗認為巴拿馬路線是行不通的,就傾向於另選一條路線,在尼加拉瓜開鑿運河。這對一家法國控股公司是個壞訊息。這家公司在德萊塞普斯組織破產後接管了他的資產,希望轉手賣給美國人。這家控股公司的發言人就是那位極有說服力的菲利普&iddot;比諾-瓦里拉先生。他擁有大量的股票,他展開了一場使美國公眾和他們選出來的代表相信巴拿馬線路最好的宣傳活動。比諾-瓦里拉的意見佔了上風,國務卿海隨後開始與哥倫比亞的代表談判。巴拿馬當時是哥倫比亞的一個省。談判達成一項初步協議(海-赫倫條約),據此美國以1千萬美元可得到一條6英里寬的通道,年金為25萬美元。
哥倫比亞參議院拒絕批准這項條約。法國公司因其工作和裝置準備從美國得到4千萬美元。然而其租借權到1904年12月就到期了,到那時它所有的固定資產都要轉交給哥倫比亞。哥倫比亞人認為只要耐心地等上一年,就會帶來巨大的財富。
這種觀點太荒謬了,因為它忽視了比諾-瓦里拉的組織能力。他在紐約的總部裡策劃了巴拿馬的一場革命。這種觀點也還忽視了羅斯福總統根本沒有那份耐心,他急於&ldo;殺他個塵土飛揚&rdo;。
革命在巴拿馬不算是什麼新鮮事。根據羅斯福的計算,53年間曾有過53次革命,但1903年的這場革命看起來卻象是一場虛假的革命,因為500人的愛國軍是每人給了200美元僱來的,它的後備隊是僅有441人的巴拿馬消防隊。但比諾-瓦里拉完全相信美國會支援自己的行動的。
根據1846年與新格拉納達(哥倫比亞)達成的協議,美國在地峽應保持&ldo;完全中立&rdo;並&ldo;自由通航&rdo;。為了表示履行這項條款,美艦&ldo;納什維爾&rdo;號於1903 年11月2日到達科隆。11月3日,陸上樹起了革命的旗幟。11月4日正式成立了巴拿馬共和國。由於從波哥大沒有通往巴拿馬的道路,因此哥倫比亞派軍隊從水道前來,但被彬彬有禮地告知不能登陸,因為美國人要遵守協議條款,如果讓軍隊進入顯然就會造成一種非中立的動亂。&ldo;納什維爾&rdo;號上的大炮具有無聲的雄辯力。不久,&ldo;迪克西&rdo;號也趕來了,帶來一支海軍陸戰隊,隨時準備必要時上岸維持治安。11月6日,美國承認了巴拿馬革命政府。
從未放棄法國國籍的比諾-瓦里拉現在作為新成立的巴拿馬共和國的特命全權代表在華盛頓出現了。11月18日,革命後15天,海-比諾-瓦里拉條約使美國以 1千萬美元和年金25萬美元的代價對一條100英里寬的地帶擁有永久所有權。11月23日,條約在美國參議院獲得批准。儘管巴拿馬革命政府是因為&ldo;納什維爾&rdo;號及時到達才得以存在,但政府成員仍對條約條款挑剔指責。有一段時間巴拿馬人似乎也會象哥倫比亞人一樣否定條約。但仍在華盛頓的比諾-瓦里拉暗示說,如果出現那種結果,美國就會取消援助,這才使巴拿馬人迅速地,儘管很不情願,批准了條約。
美國陸軍工兵的組織能力和技術技能和一大批工人10年的努力終於取得了預想的結果。1914年8月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夕,運河開通了。在這片國土相距遙遠的兩條海岸線之間,美國海軍有了一條難以估價的通道。
美國對巴拿馬運河的佔有,不管是象某些自由黨人的報刊所說的那樣形成了&ldo;國際性掠奪行為&rdo;,還是僅僅間接地行使了一種&ldo;土地徵用權&rdo;,它都使美國在拉丁美洲,特別是在哥倫比亞很不得人心。1921年美國向哥倫比亞支付了2千5百萬美元的&ldo;悔罪金&rdo;作為一種為時已晚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