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祥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興建曹楊新村
上海在解放前是冒險家的樂園,富人的天堂,他們住的是花園洋房、公寓,而勞苦工人住的是棚屋。解放初,聚居100戶以上的棚戶區全市有320多個,大多集中在楊浦、普陀、閘北等老工業區。他們主要是交通運輸、碼頭、紡織和市政等各業工人,其中苦力工人較多。上海解放初期,市人民政府儘管財政很困難,但是為了逐步改善工人的居住條件,還是決定在改造部分簡易住房、棚戶的同時,興建一批工人新村。潘漢年受陳毅委託,督促主管部門組織了對工人居住情況的調查。他自己到華東紡織管理局所屬工廠宿舍和梅芳裡等工人住所進行調查。他在市人民政府的行政例會上同趙祖康、徐以枋等反覆討論修哪條馬路,在哪裡建設水電設施,從哪裡開始改造舊房,在哪些地區建築工人新村。經過調查和討論,決定從滬東小木橋、滬西藥水弄等工人棚戶區開始改造。1951年開始在市區西北部興建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他對這第一個土人新村修建的規模、標準都在市人民政府行政例會上同各主管部門的負責人反覆進行討論,及時作出決定,然後督促有關部門組織施工。由於潘漢年抓得特別緊,曹楊新村在1952年五一勞動節前夕竣工,1002戶工人搬進了新居。潘漢年對應當讓哪些工人住進這第一個工人新村,認為這是一個必須解決好的新問題。他在陳毅、劉曉、劉長勝等的同意下,確定分配給從事創造發明和提出過合理化建議,在生產上有顯著貢獻的勞動模範和先進生產者以及生產上一貫表現積極、工齡較長的老工人。1952年6月下旬,陸阿狗、戴可都、楊富珍等114位勞動模範和一大批先進生產者、老工人,手捧鮮花和市人民政府發給的居住證,穿過插滿彩旗的高大牌樓,住進了工人新村。從1953年起,又先後在滬東的控江、鳳城、鞍山;滬南的日暉、龍山;滬北的玉田、志丹、宜川;滬西的天山地區等建成9個建築面積都在10萬平方米左右的新村。而曹楊新村為以後興建的那些工人新村創造了經驗。在這一寶貴的經驗裡,凝聚著潘漢年的辛勞和他對上海工人的一片愛心。
63 上海人民的&ldo;好當家&rdo;
武漢
1995年,是潘漢年誕辰90週年。一提起這個一直使我夢牽魂縈並為之神往的名字,他的音容笑貌猶歷歷在目。但因事隔40個春秋,且遭遇過無盡的折磨,對於他的雄偉業績和出色的工作,猶如一縷輕煙已被盪拂得依稀飄渺。現在,只能將記憶中猶存的點點滴滴的追憶,寄託對他的沉痛懷念和無限的哀思。
上海解放後,我分工負責接管偽市府秘書室和文史委員會,並擔任軍管會秘書,負責處理軍管會辦公廳政法公文的審批會稿,以及擔任來信、來訪的接待和處理;也曾以英文秘書身份處理過幾件涉外商務。隨後,因外事處成立,我就不再參與外事業務,專職從事辦公廳的日常政法事務以及陳毅市長交辦的有關任務。陳毅辦公室的秘書,由朱青擔任。我和陳毅保持著直接的工作聯絡。潘漢年是軍管會秘書長、市政府副市長,分工負責統戰工作和治安保衛工作。每當我所處理的公文和業務涉及他的分工範圍時,都直接到市長室向他匯報和請示。從接觸中,我發現他水平很高,才華出眾,考慮問題周密,遇事果斷,從不含糊拖延。遇到有些問題還需周密考慮時,他要我向原單位領導詢問細節,再向他匯報後,由他批示。從此,我接受他的教益,凡要向他匯報審批的事項,都事先與原報單位聯絡,瞭解細節和前因後果之後,再向他詳細匯報,使他能順利決策。
1950年初,朱青秘書因病住院開刀,經組織決定和潘漢午認可,由我到市長室接替朱青的工作,負責市長室和市府黨組的秘書工作,併兼任潘漢年的秘書。為了照顧潘漢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