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第1/2頁)
[美]大衛·哈伯斯塔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美國進入了世界,美國作用的改變是新聞界作用變化的催化劑,而能夠象徵新聞作用變化的莫過於沃爾特李普曼這位全國性的新聞哲學家的出現。三十年來他一直是全國最傑出的專欄作家,他對美國兩代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新聞記者的影響大得難以估量。他的一位主要信徒詹姆斯賴斯頓這樣寫道:&ldo;他擴大了我這一代人對自己肩負的責任的視野。&rdo;當美國進入了新的國際軌道,和其他大國不斷發生衝突之時,正是這位李普曼滿足了對這種局勢進行理性思辨的強烈需求,他把這類衝突納入了某種秩序之中。在此之前,華盛頓地位顯赫的新聞界人士僅僅是因為瞭解這座城市,瞭解總統,或者瞭解議長而名聲斐然,可李普曼的突起則是因為他了解整個世界。當然,在李普曼時代很少有新聞記者為擔任這種新的角色打下過什麼根基,他們最多不過活躍於共和黨,或民主黨的全國大會。新聞記者被迫從《頭版新聞》的智力水平和對地方新聞的傾心轉而面對整個突如其來、氣勢洶洶的世界。在這樣一個年代,李普曼卻恰逢其時,得心應手,因為他不是出生於新聞界,他植根於學術界。鍛造他的模子不是記者,而是哈佛大學哲學系的巨擘。他在校期間,詹姆斯(willia jas)和桑塔亞納(e santayana)曾請他留校任職,希望他最好能在一個基本上與世相隔的專業中步他們的後塵。李普曼是一個從未寫過新聞報導的新聞記者,從未在地方新聞編輯室工作過,從未趕赴某個炙手的事件現場。如果碰上另一個遠為平靜的年代,說不定他會和他的恩師一樣遠遠躲在巨大事件的熱輻射之外。不過,有一次桑塔亞納曾隨口對年輕的李普曼說:&ldo;我從一份西班牙小報上看到塔夫脫當選為總統。&rdo;
但是,時局太富於壓迫感了,整個世界擠了進來,距離不斷縮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李普曼二十五歲,他終於當了一個情報官員。戰爭屬於他們這一代人,他無法忽視這樣一個啟示:美國的孤立狀態從此結束了,不論華盛頓政治上的孤立,還是學術界理念上的孤立都從此一去不復返了。就這樣,這位天才的年輕人在他二十五歲的時候發現了一次大戰的逼近,取消了渴望已久的阿爾卑斯山漫遊,離開了純哲學的天地,步入了伸手可及的現實世界。他先擔任社論撰寫人,最後做了專欄作家。這個選擇包含著精明的考慮。他並不是僅僅為不可迴避、不可忽視的局勢所動,他還受到自己時局評論的讀者群的吸引。如果他仍然在哈佛,他可能成為精英中的佼佼者,他的書可能在知識界中被一小群智者閱讀,受到稱讚。但是,作為專欄作家他將影響遠為廣大的讀者群。這個講壇大大地擴大了他的聲音。人們傾聽著他的聲音,是因為現在他們急需幫助和指導。他不再是一個與時事山水相隔的哲學家,在這個令人顫抖的年代裡,他是重大事件的記述者,他的文章論題的直接性,為他贏來了越來越多的讀者。在他寫作的桌子對面有一幅瑟伯(thurber)的《紐約客》原版漫畫,一個女人對丈夫說:&ldo;今天早上,李普曼嚇了我一跳。&rdo;
作為日報的專欄作家,他漸漸變得鶴立雞群。沒人有李普曼那樣廣寬的領域,豐富的知識,他的涉獵範圍和思想才智為人所不及,最重要的是誰也沒有他那樣的自信心和判斷力。他的下一代門徒絲毫不掩飾對他的敬畏和欽佩。這類人也是從傳統的渠道踏入新聞界的,也免不了寫了些關於警察報導,也少不了攆過救火機的屁股,他們只是幹得稍微好一點而已,所以在這個行業中得到升遷,最後進入了華盛頓。進入華盛頓,當他們撰寫有關外交政策報導時,他們簡直不敢加入一點自己的觀點,因為他們本身就沒有觀點可言;也不敢加上自己的評價,因為他們不具備專業性的意見。他們幾乎毫無例外地依賴於美國,或者英國某官員的新聞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