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第1/2頁)
[美]大衛·哈伯斯塔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加州州長落選人(四)
------------
完全失控的州長落選人
隨著競選的進行,尼克森的人對《時報》工作人員的抱怨日盛。霍爾德曼的怒氣特大。尼克威廉斯聽到這些忠實的老訂戶的抱怨時,有現存的回答:該報已不再是共和黨黨報。瞭解諾曼錢德勒的人認為他多少有些懊悔,新的程序在他心中捲起不安的波瀾。這些看法給了尼克森些許安慰。競選的最後一星期發生了古巴飛彈危機,他的競選綱領被淹沒了。倒是民主黨人在對付共產主義時顯出了堅定和力量。理察尼克森長期以來把自己粉飾成共產主義者的對頭,此時,已降格為甘迺迪跟前的唯唯諾諾之輩。古巴飛彈危機打出了定音錘,局勢發展成為脫韁之馬,尼克森已無法控制。完蛋了。在這場謀取連自己都不放在心上的職位的競爭中,他徹底失敗了(在最後的幾天中,他曾告訴一位電視記者,他競選的是美國州長,《洛杉磯時報》將此錯誤登出,又是致命的一擊),在他腦子裡,新聞界鑄成了他的失敗。他並非沒有自咎之情,並非不埋怨時機的選擇和自己的運氣。也正因為如此,他認為是加州報紙迷惑了他,使他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尤其是那一家最先把它扶植起來的報紙。很明顯,《時報》已不是他的朋友,而是敵人。儘管在臨選之前《時報》總算對他表示了認可。但是以傳統的錢德勒標準來衡量,這次認可只能算是勉力而為之。他痛恨報導,深信報導一邊倒。真實情況是,對他和帕特布朗的競選報導公正而無偏袒。所有政治家對都市政治大報的希望是,傾聽時無先入之見,報導時公正平等。很簡單,他在加州從來不是受的平等的待遇,他感到平等的待遇是一場災難。
他受著折磨,如同身上的潰瘍,一點一點吞噬著他。特別是《洛杉磯時報》的報導,特別是伯格霍爾茲。最激怒他的是,伯格霍爾茲一個接一個的棘手的問題。他認為,《時報》有意派出了一名討厭他的記者〔事實上,為了均衡報導,《時報》不斷交換伯格霍爾茲和另一個報導競選的記者卡爾格林伯格(carl greenberg)的任務〕。尼克森發出這類抱怨本身就具有諷刺意義。他常在臺上吹噓自己是徒手進入政界,僅靠雙拳出擊的政治家,最喜歡的莫過於公平而嚴酷的競選。猛烈地出擊,堅定地承受。其實他承受不了這樣的政治,他過於羞怯,遮頭蓋臉,處處捱打,他闖了進去,無奈自己皮太薄,肉太嫩。他喜歡自詡為哈里杜魯門的衣缽傳人,但杜魯門卻牢實得多,遠為自信,步步升遷,不像他一躍而起。杜魯門崛起於20世紀50年代,五十一歲進入參議院,當時的新聞界遠遠沒有如此強大,不像現在,攝像機光芒奪目,無所不至。杜魯門曾說,你如果不喜歡灼人的熱,就乾脆離開廚房,他說話算數。而尼克森卻與此相反,他神經過敏,滿肚子狐疑,缺乏自信,總是自我中心,有匹夫之勇,但內心卻是一個脆弱的自我。每一次傷害,他都銘心不忘;每一個對手,他都記錄在案;每一次出擊,他都滲入了個人的恩怨。在一般情況下,這類自我脆弱的政治家早已被篩出政治舞臺,這些人不是在壓力下崩潰,就是悟出自己吞嚥不下公共擂臺上的殘酷。世道如此,就得遵循。但是,尼克森不一樣,他過去是神童,他的事業如蛙跳,大大超過了政治家的正常步伐,三十八歲,參議員,四十歲,副總統,他被定為種子選手,免去了第一輪障礙,在此之前他從未腹背受敵,碰上真正的批評。這是一個招致災難的局面。職務每升一步,必定會吸引更加嚴峻挑剔的目光,壓力越來越大,但是尼克森本人對付日益增大的壓力的能力卻沒有得到發展。
&ldo;我對新聞報導沒有抱怨。&rdo;他這樣開始了他的講話。時間是被擊敗的當天晚上,翻騰的熱浪沖開了閥門,上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