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第1/2頁)
陳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北魏境內的零星叛亂依然不斷。第二年,長安的徵西大將軍、永昌王拓跋仁等人又造反,失敗後自殺。拓跋濬勢單力薄,當務之急是提拔一批他能夠充分信賴的官員,支援他的源賀、陸麗等人自不必說,都被晉爵為王。這還不夠,畢竟這些鮮卑人打仗厲害,搞政治決策,統治華北地區還欠缺能力,他選用了許多漢人儒生補充他的決策層。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耿直忠誠的高允。
高允一直為拓跋濬的父親拓跋晃出謀劃策,是幾代下來的老臣了,擁立拓跋濬他也有功勞。但是拓跋濬不知為何並沒有給他升官,高允也緘口不言,還做他的著作郎。前文說過,拓跋燾大殺以崔浩為首的史官,唯獨高允僥倖未死。魏國的著史機構遭到了很大的破壞,拓跋濬讓高允牽頭,在和平元年(公元460年)重新恢復了史官。
有好事之徒勸拓跋濬大修宮室,高允進諫說:&ldo;臣聽說太祖皇帝(即拓跋珪)平定天下,才在都城修建了宮殿。當時的營造工作,無不是在農閒時節進行的。如今我們建國已久,宮室齊備,永安前殿(即正殿)足以會見天下眾臣,西堂溫室(即內宮)足以安置聖駕,高臺樓閣也足以觀望遠近。若是要修建更壯麗的宮殿,應該放慢速度,不可倉促而行。採集材料搬運土石的雜役就要兩萬人,加之老小供餉,這麼著也得四萬人,半年建完。古人說得好:&l;一夫不耕,或受其飢;一婦不織,或受其寒。&r;況且發動幾萬人,損失可謂巨大。希望陛下仔細思量。&rdo;拓跋濬很敬重這位老臣,聽從了他的意見,不再大興土木。
高允說話直,有時並不考慮聽者的立場和心情,乃至拓跋濬也經常受不了他。拓跋濬並不責罰他,實在聽不下去了,就讓左右把他給扶出去。高允鍥而不捨,又跑回來要求再見拓跋濬。拓跋濬拗不過,也知道他是好意,就屏退左右,與他單獨面談,對他推心置腹。
有一次,拓跋濬感慨地對群臣說:&ldo;君主與父親是一樣的,父親有了錯誤,做兒子的怎能不當面指出呢?你們啊,應該學學高允,他才是真正的忠臣!朕有了錯誤,他常能正面直言,即使是朕不愛聽的話,他也敢侃侃而談,絕不避就。你們這些人在朕左右多年,從來聽不到一句正經話,只順著朕的意思吹捧,乘著朕高興的時候求官乞職。說得不好聽點,你們每天的工作不過是在朕身邊站站而已,如此都能做到王公,而高允呢,他用寫史的筆匡扶國家,才不過是個著作郎,你們難道不覺得自愧嗎?&rdo;於是他下令把高允提升為中書令。
這時司徒陸麗進言道:&ldo;高允雖然深蒙陛下寵待,但他家境貧寒,妻子兒女都無以為生。&rdo;
拓跋濬生氣地說:&ldo;你怎麼不早說,今天看朕提拔他了才說是吧!&rdo;當時就帶領群臣一同前往高允家中探視。
高允毫無準備,當然是&ldo;原樣奉呈&rdo;在皇帝面前。拓跋濬幾乎不相信眼前的景象,這位朝廷大員的住宅居然只是茅草蓋頂、幾間平房,再無其他漂亮的建築了。走進屋中,只見炕上堆的是麻布被子、粗陋棉襖,廚房裡也只剩一些鹹菜。拓跋濬對眾人嘆道:&ldo;自古以來清貧之人,恐也莫過於此啊!&rdo;便賜他絲帛五百匹、糧食一千斛,並任命他的長子為綏遠將軍,長樂太守,即刻上任。高允多次上表推讓,拓跋濬根本不理他,並且更加重視高允,對他不直呼其名,而尊稱為&ldo;令公&rdo;。皇帝起了頭,其他人有樣學樣,從此&ldo;令公&rdo;美名,遠播四海。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在高允的時代,北魏還是實行百官無祿制的,一般官吏有家產的還好辦,否則就必須另找謀生手段,才能養家餬口,這也是北魏初期官吏多貪的原因之一(其實即使是高俸祿,高待遇,又何嘗不是貪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