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時稅戶交納十千線的稅額,只需要二匹半絹;而元和末同樣交納十千錢的稅額,卻要八匹絹這樣,實際上稅額增加了三倍,造成&ot;農人日圍,末業日增,一年水旱,百姓菜色,家無滿歲之食&ot;李翱主張改革稅制,不再讓百姓交錢,而代之以布帛,恢復唐初的租庸調製,這樣可以大大減少百姓的負擔[注]在《平賦書》中,李翱從儒家民本思想出發,認為&ot;四人(民)之苦者莫甚於農人麥粟布帛,農人之所生也,歲大豐農人猶不能足衣食,如有水旱之災,則農人先受其害&ot;他同情民間疾苦,主張&ot;善為政者莫大於理人,理人者莫大於既富之,又教之&ot;應先讓百姓富足,然後才有可能施行教化如果百姓不足,就會&ot;視其長上如仇讎&ot;,自古危亡之道,皆由於此他批評重斂百姓的做法說,&ot;人皆知重斂之為可以得財,而不知輕斂之得則愈多也&ot;他進一步論證說:&ot;重斂則人貧,人貧則流者不歸,而天下之人不來,由是土地雖大,有荒而不耕者,雖耕之而地力有所遺,人日益困,財日益匾,是謂棄天之時,遺地之利,竭人之財&ot;他希望恢復遠古時的井田制及什一之法,認為&ot;秦滅古法,隳井田,而夏商周之道廢&ot;,因此作《平賦書》,取&ot;可行於當時者&ot;,希望有人推行他這一套主張,目的是要達到百姓富足安康,天下太平的理想境界這些主張雖然是為封建國家的長治久安進行設計,而且具有濃厚的烏託邦色彩,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李翱思想中的民本主義和人道主義特徵,而且直到今天,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三、斥夷狄之術 中儒家利法
和韓愈一樣,李翱也站在儒家文化正統的立場上,極力排斥佛教他認為&ot;佛法害人,甚於楊墨論心術雖不異於中土,考較跡實有橐於生靈,浸溺人情,莫此之甚,為人上者所宜抑焉&ot;[注]他反對興造寺觀,指出&ot;土木鋼鐵,周於四海,殘害生人,為逋逃之藪澤,&ot;[注]不僅不利於人心,而且也不合封建國家的長遠利益在《去佛齋》一文中,李翱較為系統地單述了他的反佛論點他反佛的出發點主要是認為,佛法為夷狄之術,不合於中國禮法
李翱認為,佛法自傳入中國後六百多年,從漢至於今,&ot;無辨而排之者&ot;,使&ot;夷狄之術&ot;行於中華特別是一些士大夫,也附會佛教之說,吉凶之禮參用佛法,使儒家特有的&ot;禮&ot;謬亂,成為&ot;戎禮&ot;當時溫縣令楊垂撰集《喪儀》,其中一篇說:&ot;七七齋,以其日送卒者衣服於佛寺,以申追福&ot;,李翱認為這種說法和做法是以戎狄之法變亂聖人之法,傷禮害道,是不能接受的
在反佛的同時,李翱重申了儒家禮法不可動搖他說:&ot;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存有所養,死有所歸,生物有道,費之有節,自伏羲至於仲尼,雖百代聖人不能革也&ot;這是中華文化的人倫特色,注重親情,達到上下和睦,&ot;故可使天下舉而行之無弊者,此聖人之道,所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而養之以道德仁義之謂也&ot;維繫這種人倫關係的紐帶即仁義道德,是儒家的聖人之道這種&ot;聖人之道&ot;是可使&ot;天下舉而行之&ot;的至於佛法,本來是印度特有的文化,是&ot;戎狄之道&ot;,不能&ot;使天下舉而行之&ot;尤其不能推行於中國佛教徒&ot;不蠶而衣裳具,弗耨而飲食充,安居不作,役物以養己者至於千百萬人,推是而凍餒者幾何人,可知矣&ot;佛教徒不勞而獲,如果舉天下之人都信之從之,那麼天下之人將無衣無食,凍餓而死而且興築樓殿宮閣以事佛,雕造土木銅秩以肖佛,竭盡百姓的財力,必然給社會經濟造成危害
李翱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