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自從孔子死後,對六經的論述雖然時見載籍,但都沒有孔穎達評說得這樣全面具體、影響深遠鄭玄、王肅遍注群經,容或有較系統的論述(如鄭氏《六藝論》),但現在大都失傳,不像孔氏諸說儲存完整自從唐代將《五經正義》頒行天下後,迄至北宋數百年間,孔穎達那平實詳正的經論便成為後學諸儒奉行的正統理論,即使後代已重訂《五經大全》,《五經正義》的觀點也常常作為傳統的說法來加以引證它跨宋逾明,直到清朝,仍然作為《十三經註疏》中的主體內容刊刻不絕如果要考察中國古籍的版本之最,《五經正義》毫無疑問將雄居榜首其發行之廣,影響之深,已遠遠超出了唐統治者統一經說以利科舉考試的初衷,進而對整個中國經學的統一和規範工作作出了特殊貢獻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書也無盡善盡美之作儘管《五經正義》已經經過通人指責、覆審考校,但仍然難免小疵前人常指責正義的失誤有三:&ot;曰彼此互異,曰曲徇註文,曰雜引讖緯&ot;(皮錫瑞《經學歷史》)曲徇註文,指正義完全以註文之是非為是非,凡註文所言,必儘量反覆為之疏通證明,有時甚至對錯誤的註解也不加駁證,反而曲為之說這當然不合乎科學精神,但是疏家之義,本不破注,更不駁注,因此皇侃為《禮記》鄭玄注作疏,時規鄭失,孔穎達反而譏他&ot;狐死不首其丘,葉落不歸其本&ot;(《禮記正義序》),失去疏家本旨;劉炫作《春秋左氏傳》疏,用杜注卻匡杜失,孔穎達也斥責他&ot;蠹生於木還食其木,非其理也&ot;(《春秋正義序》)於是將他駁杜之處一一刊去可見曲徇註文正合疏家規矩至於雜引讖文,也要區別對待,讖文固多為偽託,義理浮淺,當然不足為據;但是讖文也有很多兩漢經師講經遺說,說是孔子之遺,固然虛妄,但義理精深,而又合乎孔子思想者,有利於封建道德者,引之又何妨?&ot;三綱&ot;之說見於《禮緯含文嘉》,&ot;易兼三義&ot;之說見於《易緯&iddot;乾鑿度》,多精妙絕倫,堪為儀則論者又說正義前後互歧,究其原因,在於所據經注和疏本不同,原作者各有所尚,正義有時也因之以存異說如《易》、《書》正義多引讖文,而《春秋》正義又駁讖甚詳,諸書對緯說態度就不一樣,徒煩讀者視聽但這些對於洋洋灑灑數百萬言的《五經正義》來說,畢竟是白璧微瑕,大純小疵,絲毫無損於《五經正義》統一經學,垂教百世的歷史功績
(舒大剛 撰)
主要參考書
1《舊唐書&iddot;孔穎達傳》
2《新唐書&iddot;儒學上》
3《五經正義》《十三經註疏》本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回目錄
盛唐三賢 啖助&iddot;趙匡&iddot;陸淳
唐代中葉,學術界興起了一個新《春秋》學派這個學派以啖助、趙匡為先驅,陸淳集大成,對當時學術界產生過很大影響宋人陳振孫以為:&ot;漢儒以來言《春秋》者推宗三傳,三傳之外,能卓然有見於千載之後者,自啖氏始,不可沒也&ot;[注]清末皮錫瑞也說:&ot;《春秋》雜採三傳,自啖助始&ot;又說:&ot;今世所傳合三傳為一書者,自唐陸淳《春秋纂例》始&ot;&ot;淳本啖助、趙匡之說,雜採三傳,以意去取,合為一書,變專門為通學,是《春秋》經學一大變宋德治《春秋》者,皆此一派&ot;[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總序認為,清代以前兩千年經學&ot;凡六變&ot;,其中唐代的&ot;孔(穎達)、賈(公彥)、啖(助)、陸(淳)&ot;為上承章句之學,下啟宋明理學的第二變這些評價表明了啖趙陸學派在儒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新經學啖助開路 解《春秋》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