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孔穎達在經學上的最大成就是奉詔編纂《五經正義》,為經學的統一和漢學的總結做出卓越貢獻如前所說,中國儒學從西漢開始便流派眾多,師說不一當時《詩》分齊、魯、韓三家,《書》分歐陽、大小夏侯,《禮》有《儀禮》、《禮記》,其中《禮記》分大小戴,《易》分施、孟、梁邱、京,《春秋》既分公、谷二傳,公羊又有顏、嚴之學經學史上稱這些分歧為&ot;師法&ot;後來經師又在師法的旗號下更生異說,於是又分出&ot;家法&ot;,再由家法中分出各種專家之說就像樹幹分枝,校又分枝,枝葉繁茂,漸失根本,經義難明故有&ot;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之嘆&ot;後來古文暢興,糾葛更生《詩》有毛傳與齊魯韓爭雄,《易》有高費與施孟爭勝,《春秋》有左傳異軍突起,《禮》又出現《周禮》與分高低,《書》又得壁中古文十六篇其間經本有無,卷國殘全文字今古,師說歧異,種種分歧,更擾得經學講壇迷霧重重企圖解決經學分歧的統一工作,孔穎達以前共有三次,一是西漢宣帝有石渠閣大會,二是東漢章帝有白虎觀之議,三是東漢末鄭玄不講家法,遍注群經石渠閣之會,重點討論今文經內部師說繁粹的問題,討論結果,不僅沒有統一師說分歧,反而增立博士,加劇了經學內部異說的產生;白虎觀之議,重點討論今古文分歧問題,結果著為《白虎通》,用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加西漢讖緯迷信統一意識形態,對古文經說的優秀內容無所取正,這同樣達不到學術統一的目的因此白虎觀會議後,古文經學不僅沒有歇息,反而從者更多,成就日豐鄭玄兼通今古文,而以古文為依歸他起而遍注群經,雜採今古文,今古文之異才日漸消亡但是鄭玄經注也未臻完善,學者多攻其所短,至西晉,王肅又重注群經,與之抗衡,並借用王朝力量立為學官,遂有&ot;鄭學&ot;&ot;王學&ot;之爭隨著南北對峙局面的形成和玄學的興起,於是又出現清談&ot;玄學&ot;與傳統&ot;漢學&ot;、博學&ot;與&ot;北學&ot;的分歧在學術風格上,南學主義理,重創新;北學主典實,重故訓南朝治經《易》尊王弼注,《尚書》用東晉出現的偽孔傳,《左傳》則用杜預集解;北朝,《周易》《尚書》用鄭玄注,《左傳》用眼虔注《毛詩》、《禮》南北同尊鄭注
此其大致當時南北王朝並未明確將經註定為一尊,學者誰主誰從,都是各行方便,從其所好特別是在南北勢力交會之處,更是南學與北學混,義理與典實雜這樣就給後生學習,經義取正,帶來困難這種情況在政權分離之時,倒還可以容忍,但天下統一之後,特別是自隋王朝設立郡國之學以養士,開設明經、進士科取才以後,沒有一個統一的經解作教材和課試標準,勢必給教育和選舉工作帶來很多麻煩
史載隋文帝下令考試國子學生,準備擇優錄用,可是&ot;自正朔不一將三百年,師訓紛給無所取正&ot;(《隋書儒林傳》),眾博士無法評出考卷有鑑於此,唐太宗下令孔穎達主持編纂五經註疏定本
同與編修之事者尚有多人,以孔穎達為其首領在註疏編纂過程中,義例的制定,是非的考論,皆由穎達我奪首先,孔穎達在眾多的經書章句中,選擇一家優秀的注釋作為標準注本,然後對經文註文詳加疏通闡釋
《周易》經注,西漢的梁丘、施、高氏之學,都已亡於西晉,京氏、孟氏流於讖緯災祥,學者不傳南北朝唯傳鄭玄、王弼易注鄭氏講爻辰象數,王氏詳玄學義理,相比之下,王注義例明備,&ot;獨冠古今&ot;,故孔穎達《易》用王注《書經》,歐陽、大小夏侯也都亡於永嘉之亂,南北朝多尊鄭注東晉梅賾進獻《尚書孔安國傳》,號稱古文,篇章也比鄭注為多,時人不知其偽,大行於南朝,隋代&ot;二劉&ot;也研習孔傳,孔穎達初本習鄭氏《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