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ot;自然無為,天之道也命文以赤雀、武以白魚,是有為也&ot;其實際情況當是:
&ot;文王當興,赤雀適來;魚躍鳥飛,武王偶見,非天使赤雀至白魚來也&ot;(《初稟》)赤雀白魚的出現,純屬偶然,與武王、文王之間並無必然的聯絡這不僅批駁了天人感應的謬說,具有無神論的學術價值,而且對君權神授的欺惘之辭提出了懷疑
其二是提出&ot;元氣&ot;一無論,發展了儒學宇宙生成學說《周易&iddot;繫辭》曰:
&ot;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業(偉大事業)&ot;這是先秦儒家的宇宙生成理論:宇宙的本原是太極,宇宙產生的門戶是陰陽但是&ot;太極&ot;只表達一種原始的終極狀態,她到底是什麼,易經本身並未說明,先秦儒家也未明言東漢馬融釋太極為&ot;北極星&ot;,顯然是錯誤的;鄭玄釋為&ot;淳和未分之氣&ot;,十分精確,後之張載、王夫之俱從其說以氣釋太極,則受王充&ot;元氣&ot;說的影響當然&ot;元氣&ot;一詞並不始於王充,在董仲舒《春秋繁露&iddot;王道》、《淮南子&iddot;天文》篇均言及元氣;更早的還有戰國楚之隱者所作《囗冠子&iddot;泰錄》但是董仲舒的&ot;元氣&ot;僅指一年伊始的吉祥之氣;囗冠子、淮南子屬道家,他們說:&ot;道生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氣,元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ot;天地雖由元氣所生,但並不是宇宙萬物的終極狀態,在元氣之前尚有&ot;宇宙、虛廓、道&ot;為其本根,這顯然不合符《周易》的&ot;太極&ot;學說在漢代,另有一種元氣學說,王充在《談天篇》中曾加以引述:一說易者日&l;元氣未分,渾沌為一&r;儒書又言:&l;溟氵幸濛氵項,氣未分之類也及其分離,清者為天,濁者為地&r;&ot;說易之家和儒書之言似乎也是借用道家&ot;元氣&ot;名詞,但他們將元氣置於天地與萬物之始,則是合符&ot;易有太極&ot;的生成圖式的
但是漢儒的元氣說隨著書散籍滅而無人知曉了,是王充繼承並發揮了這一元氣學說,將之廣範運用於各個學術領域,解釋各種哲學問題和社會問題,這就不僅儲存了漢儒的元氣說而且豐富和發展了《周易》的宇宙生成理論王充視元氣為自然界的本原上至天上的日月星辰,下到地上的飛潛動植,都是元氣的產兒:天地為元氣所生,天地乃含氣之陰陽,&ot;天地合氣,萬物自生&ot;他說:&ot;日者,火氣之精&ot;(《感類》);&ot;雷者,太陽之激氣&ot;(《雷虛》);月者,水氣之精(《說日》);&ot;風者,氣也&ot;(《感虛》);寒溫者,&ot;天氣&ot;之運(《寒溫》)…所有天文現象都為元氣所成更有甚者,盈天地之間,萬事萬物,亦莫不為&ot;陰陽所生&ot;他說:&ot;蟲,風氣所生&ot;(《商蟲》);&ot;蛟蟯之類,昆蠕之屬,含氣而生&ot;(同前);此外的各種事物,亦&ot;隨氣而變&ot;(《講瑞》);&ot;萬物之生,皆稟元一&ot;(《言毒》);甚至天地之間,萬物之中最為貴重的人也不能例外:&ot;陰陽之氣,凝而為人&ot;(《論死》)天地也好,昆蟲也好,萬物也好,人類也好,皆為氣生,在本質屬性上並無區別,故曰:&ot;人,物也;物,亦物也雖貴為王侯,性不異於物&ot;(《道虛》)但是,萬物之中,人世之間為何有形形色色的差別呢?王充認為那也是氣作用的結果他認為:元氣有陰陽,稟受有沃薄陰陽有清濁精粗之分,沃薄致善惡優劣之別稟受精氣者為高等動物,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