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道不可體,故但志慕而已&ot;(《論語&iddot;述而》邢囗疏引王弼《論語釋疑》)&ot;道和無一能生成萬物,又存在於萬物之中,誰也不能叫出它具體的名稱來,只能意會而已王弼又借用古代&ot;五行&ot;的學說,而賦予它新的意義他說:&ot;天生五物,無物為用&ot;(《老子指略》)五物,又稱五材,即金本水火土它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五種基本物質,是&ot;有形&ot;的東西,與生成萬物的&ot;無&ot;是矛盾的,所以,有形的五物依靠&ot;無&ot;才能發揮作用,產生萬物&ot;五物之母,不炎不寒,不柔不剛&ot;(同上)那仍然是沒有寒熱剛柔、不能感知的&ot;無&ot;他借用老子的&ot;無&ot;來表達他自己對生成萬物的原始物質的認識這個&ot;無&ot;才是本,而一切的表象都是末,是由&ot;本&ot;產生出來的
這種不能感知的細微物質又是怎樣生成萬物的呢?他說:&ot;中和備質,五材無名也&ot;(《論語&iddot;述而》皇侃疏王弼《論語釋疑》)無名,即無形以無形的&ot;五材&ot;,即細微物質,透過&ot;中和&ot;的形式而生成萬物他的&ot;中和&ot;,不是有形物的摻合,不是保持物質原有特性的物理過程,而是透過化學的過程&ot;中和&ot;出有新特性的新物他說:&ot;其為物也混成&ot;(《老子指略》)&ot;混成無形,不可得而定&ot;&ot;混然不可得而知,而萬物由之以成,故曰&l;混成&r;也&ot;(《老子》
第二十五章注)&ot;混成&ot;的過程是看不見的,&ot;物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成之不如機匠之裁&ot;(《老子》第四十一章注)它不像機匠剪裁那樣,用有形物來拼合人們最能感受、也最能反映這一過程的是&ot;五味&ot;的&ot;混合&ot;&ot;至和之調,五味不形&ot;(《論語&iddot;述而》皇侃疏引王拐《論語釋疑》)完全是形成新物的化合過程了
產生新物的這個過程,也不是&ot;天&ot;有意志、有目的行為結果,因為這些細微物質是&ot;先天地生&ot;(《老子》第二十五章注)而為&ot;天下母&ot;所以&ot;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ot;(《老子》第五章注)萬物自然生成,這就摒棄了神化的天命論
王弼對天地的生成和萬物生成的看法,表明他已確知有某種具體的細微物質,卻因科學的水平,又不能說得更具體一些,所以只好把它叫&ot;無&ot;許多後輩學者把他的&ot;無&ot;理解為虛無不實際存在的東西,這也怪不得了唐代劉禹錫和柳宗元可算王弼的知音&ot;古所謂無形,蓋無常形耳&ot;(劉禹錫《天論中》)&ot;獨所謂無形為無常形者,甚善&ot;(柳宗元《答劉禹錫天論書》)&ot;無&ot;即是無常形之物,卻能生成萬物
&ot;無&ot;能生&ot;有&ot;,&ot;無&ot;是萬物之本,而一切具體事物都只是&ot;有&ot;,是&ot;末&ot;所以要&ot;以無為本&ot;,&ot;崇本息末&ot;自然界的這個規律,人類社會也應當遵循所以治理國家應&ot;無為而治&ot;王弼並未陷於空談哲學理論,他從社會政治入手研究,把社會現象也提到哲學的高度來認識,實際上,他是想用高層次的哲學理論來指導社會政治
(二)&ot;無為而治&ot;的治國謀略
曹魏正始時期,我國的北方雖然取得了區域性的統一和相對的安定,但全國尚未實現統一,曹魏政權的內部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複雜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