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們只會挺而走險&ot;萬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ot;(《孔子家語&iddot;入官》)統治者的胡作非為,迫使老百姓不得不造反這時,如果對老百姓又濫施刑罰,其結果必定是&ot;罰行而善不反,刑張而罪不省&ot;(《孔叢子&iddot;刑論》)只會弄得社會更加動盪不安所以,從當時的社會實際來看,尤需&ot;無為&ot;而治要愛惜民力,才能求得社會安定,進而達到一統天下的目的他從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為維護傳統的儒家學說,把道家的天道觀和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融合到儒家中來這恰恰反映出漢魏之際的儒學向道家學說靠攏,成為正始年間玄學以道家思想為本的重要過渡,也可以說是學術風氣轉變的先導
五、崇德重才 安邦治國
王肅把道家的思想融合到儒家的學說之中,又遍注眾家經典,目的是借儒家學說的傳統影響力,宣揚他自己的安邦治國的思想面對三國鼎立,亟待統一,安定天下的局勢,也需要一個統一的認識,一整套具體的措施所以,在他的奏議和偽造的《孔子家語》《孔叢子》中,煞費苦心地進行設計在他的設計中,首先要解決的是禮義道德的問題,其次才是人君的作為和人才的選拔與任用
對於禮義道德,他發展了儒家的觀點孔子的禮,主要指禮儀、禮制、禮法等方面王肅則把它提高到哲學的高度,用老子思想去解釋它提出禮有五至、三無、三無私的性質五至是什麼呢?他說:&ot;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志氣塞於天地,行之充於四海:此之謂五至矣&ot;(《孔子家語&iddot;論禮》)即指志、詩、禮、樂、哀五至什麼是三無呢?他說:&ot;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ot;(同上)把&ot;無&ot;作為樂、禮、喪等的根本,明顯地利用了老子的思想什麼是三無私呢?他說:&ot;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ot;(同上)這就是說,禮是無私、無為、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的這個&ot;禮&ot;,已不是禮制、禮法的禮了它與老子的&ot;道&ot;和&ot;無&ot;很相似目不可見、耳不可聞,卻無處不在,似乎是產生一切的根本,是宇宙的本源
解決了根本的問題,作為人君,自然要循禮、崇德、尊道、重才國家才能得到治理&ot;當今所急,在修仁尚義,崇德敦禮&ot;(《孔叢子&iddot;陳士義》)禮既是無所不在的根本,人君治國自然必須遵禮、敦禮要講究道與德他的道,重在思想上的精神境界,德,重在行為方面的倫理觀念從為人的角度來說,就是要做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與滿足他強調:&ot;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明道也
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ot;(《孔子家語&iddot;王言解》)道與德二者相為表裡,不可或缺他又說:&ot;唯能不憂世之亂,而患身之不治者,可與言道矣&ot;(《孔叢子&iddot;抗志》)不為塵世所擾,加強修身,才能談到道的問題這就表明了修身的重要性如何修身呢?他強調:&ot;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ot;(《孔子家語困誓》)在逆境中可以激發人們的意志,使人得到鍛鍊修身的目的是為了&ot;道&ot;&ot;與屈己以富貴,不若抗志以貧賤,屈己則制於人,抗志則不愧於道&ot;(《孔叢子&iddot;抗志》)突出一個人要追求?不愧於道&ot;的精神境界,而不必&ot;屈己&ot;以求富貴,求利喪志,終將失去人本身的自由和價值一個完善的人,應該是:
&ot;夫清高之節,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煩意,擇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ot;(同上)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人們生存最重要的支柱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