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素娥和幾個宮女一起整理確認司珍司給各宮送的節令物, 確保裝盒的各類物件一件不錯。
“楝葉簪一盒十二支,各位娘娘的都裝好了嗎?”素娥清點完自己跟前的,轉頭問其他人, 每人皆說‘好了’。
楝葉簪其實就是仿照楝葉形狀做成的簪子, 在夏至前後楝葉插頭也算是很早就有的習俗了——《荊楚歲時記》就有‘夏至節日民斬新竹筍為筒粽,楝葉插頭’的記載。
如今民間依舊如此,只是宮裡面的娘娘就不好一支樹枝插頭了, 所以都用玉、牙等珍貴材料雕成的楝葉簪。簪身是樹枝,而簪頭只是一片葉子,雕出葉形、葉脈就行,是一種很簡潔的簪子。宮外其實也用, 只不過一般用獸骨、木頭雕刻而成, 價值低廉的多。
其實素娥今天插的簪子就是楝葉簪, 只不過她的楝葉簪既不是玉牙雕的,也不是骨木刻的。簪身是竹的,簪頭的楝葉卻是用纏花做的,再用絲線纏繞固定到簪根上。
此時像生花裡沒有纏花一類,但這問題不大,是後世的人回望過去,才會給很多東西分門別類、追根溯源。而站在時間長河的上游, 人們對自己生活中出現的東西是沒什麼敏感度的,特別是那件東西看起來並不特殊時。
如今簪花盛行, 只是鮮花不是時時都有的, 而且屬於一次性用品,一些稀有高貴的花,等閒根本負擔不起,像生花就這樣出現了。各種做像生花的法子都有, 除了最傳統的用羅帛、用輕紗去模擬,還有用花臘的(就是乾花),用紙花的,用金花銀花的,用通草的,用藥玉的
素娥用絲線在紙板上纏出花葉形狀,雖然別出心裁,卻也算不得什麼。在大多數人眼裡,像生花本來就多是賤物,以她用的材料,更是不值什麼,總歸難登大雅之堂。
看到的人普遍覺得,看著還挺好看,但這大概是素娥自身的緣故。這方面,認識素娥的宮女是有經驗的——古人不似現代人,講究個性,要是見到什麼好看的、新鮮的,照模照樣學起來絲毫沒有心理負擔。
所以大家見素娥穿的好看的衣裳,戴著好看的首飾,梳的好看的髮式,那都是學過的結果雖然不能說醜,但好像和期待的差別還是太大了。
如果素娥知道她們的想法,大概也只會哭笑不得。要知道,所有看起來簡單,但又格外出效果的東西,往往需要非常精細的基礎。
為什麼俗話會說,三代才知穿衣吃飯?表面上看,是脫離了暴發戶的階段,化繁為簡了。實際上會那麼簡單嗎?如果‘簡’就好了,那豈不是學普通人的樣子就好了?這裡面甚至不是錢的問題,關鍵還是細節,還有個人與之相符的氣質。
‘氣質’的話,大多也是養出來的,處在特定的環境中成長,人就會有文雅、富貴、不拘一格、軟弱、拘謹、粗俗等等氣質。‘居移氣、養移體’,孟夫子誠不我欺!
看起來是挺普通的一根楝葉簪,用竹子和纏花製成,可為什麼看上去就不廉價呢?竹子不是隨便挑的,素娥是恰好看到了一根簪根粗細,長短也合適的實心竹,這才動心要做竹簪的。用心打磨後,簪子看起來光滑且顏色深沉,更接近烏木簪了,樸素質美。
只有簪頭處有竹節,且由竹節處分出一小枝,素娥保留了小枝兩指節的長度,由此更有天然趣味。
顏色深沉的簪根,配上碧綠清新的纏花楝葉,一個是竹木稟直,一個是纖纖絲纏,一箇舊樸,一個簇新光亮——效果真的好,素娥做好之後特別喜歡!甚至覺得這算是妙手偶得,再想做這麼漂亮的作品,也要看有沒有靈感了。
花簪、楝葉簪、像生花、百索子司珍司這邊把盛夏的節令物一件一件裝好,確保無誤。送給每位妃嬪的,都按照宮殿等歸類好,還寫了箋子粘在盒子外,以防弄錯。
在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