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帝制風傳甚盛時,六月間馮入京謁見項城說:&ldo;外間傳說,大總統欲改行帝制,請預為秘示,以便在地方著手佈置。&rdo;項城說:&ldo;我絕對沒有皇帝思想,袁家沒有過六十歲的人,我今年五十八,就做皇帝能有幾年?況且皇帝傳子,我的大兒子克定殘廢,二兒子克文假名士,三兒子克良土匪,哪一個能繼承大業?你儘管放心。&rdo;又說:&ldo;北洋軍隊暮氣沉沉,有事時便不能用,你在南京要好好整頓,我們自家人總應當團結,保持我們的實力,你既然來到北京,可與相國(徐世昌)、芝泉(段祺瑞)等籌劃一番&rdo;等等。此次項城說話甚多,對馮撫慰備至。馮退出後,忻然密告我。馮回南京,相信袁決不做皇帝了。等到帝制揭曉,(馮)以為受袁欺騙,倘若袁正位,自己的腦袋將要保不住,所以此後與西南暗通聲氣,以防阻帝制。馮在南京有實權,其勢力固然不可輕侮。王(士珍)則以黃老之學依違其間,一面聽任袁所為,一面則偏袒於馮(王素來不傾向於段祺瑞)。在項城左右,以新勢力尚未養成,不得不勾結張勳、倪嗣沖(此時倪尚未投靠段)等極舊派以抵制段、馮,某公子(袁克定)皆主其謀。而項城遂陷於孤立,以至失敗。74
徐世昌這段話中透露出北洋集團分裂的另二個原因:一個是袁氏培植新生力量的做法引起了老北洋們的憂慮和不滿,離心作用由此產生。一個是袁利用北洋內部的矛盾,使部下互相牽制,結果反而使老部下都疏離了他。而馮國璋在得知袁氏本意是想稱帝之後,還擔心自己不贊成帝制的立場,在君主專制制度下,會惹來殺身之禍。
其實,馮國璋等對&ldo;君主立憲&rdo;問題無可無不可,並無定見。當時的《申報》曾報導馮對袁的建言:&ldo;南方一帶聞改革國體之說,並非不肯贊成,但是多以為(稱帝的)時間問題,尚有可以研究的地方。將來,大總統將中國治理到由弱轉強的時候,則天與人歸,恐怕大總統雖然想要避讓,都避讓不開了75。&rdo;而且不光北洋內部,即使梁啟超,也並非堅持只能實行共和。他在抨擊帝制運動的《異哉所謂國體問題》一文中,也曾認為,&ldo;今大總統內治修明之後,百廢俱興,家給人足;整軍經武,嘗膽臥薪,遇有機緣,對外一戰而霸。功德巍巍,億兆敦迫,受茲大寶,傳之無窮76。&rdo;梁氏的意思,也是假以時日,袁將國家治理得強盛之後,功在國家、社稷、人民,那時天與人歸,稱帝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此刻國家元氣未復,內憂外患重重,稱帝不惟不合時宜,而且會將國家拖入危機。但&ldo;袁氏與我和馮將軍談話時,皆矢口誓言不肯為帝,他的話也甚為懇切77&rdo;;甚至正言厲色對馮國璋說:&ldo;聽你這番話,仍是在我身上打主意。我第四、第五個兒子在英國留學,我已經要他們在英國購買了少許的田園,假如將來有用這等事逼迫我時,我只有直接遠赴外國,在那裡經營菟裘78,退隱終老了79。&rdo;
據當時的《中華新報》報館編輯的《共和軍紀事》中的統計資料,當時中國陸軍統共不到五十萬人,而中央政府所轄或聽命於中央政府的軍隊總計約四十四萬人,而反袁的雲、桂、黔三省兵力僅有三萬七千多人,不足中央軍力的1/1180。所以護國軍方面,絕無席捲中國,直搗北京的實力。任何戰爭,從根本上講,打的都是錢和資源。西南三省,落後貧瘠,其資源根本不足以支撐一場全面、持久的戰爭。首先他們就越不過馮國璋這一派勢力所控制的長江一線,所以打來打去,也還是出不了川、滇、黔、湘各邊,這還是在馮、曹等人勒兵不進,養寇自重的方針下才能維持的局面。護國軍方面惟一的勝算,就是透過發難,在與北洋軍相持一段時間後,使原來隱伏的矛盾公開化,而更多猶豫觀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