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一方開唱,八方來聽! (第1/2頁)
中東小鱷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26章 一方開唱,八方來聽!
儺,古書解為驅鬼逐疫,儺舞,又稱鬼戲。
這是一種專門跳來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
大部分是用來娛樂所謂鬼神的,本質上也是一種祭祀禮。
所以,在雕刻好儺面之後,想要連線上所雕刻的神或人,轉移接納其信仰,就需要搭上戲臺,演上一出大戲!
陳道拿出商挽的傳承書籍。
這本書籍上,記錄了從古到今,很多流傳下來的儺戲曲目,大部分是現在民間也會扮演。
儺戲有兩個方面。
一是從請神的需要出發。
戴上某一位神祇的面具之後,運用類似神格面具的手法請神上身。
只要面具夠傳神,貢品夠足,戲劇演的好,這種手段甚至可以讓一位普通人,也能暫時擁有異人的手段!
而且還是最頂級的唱優手段!
二是從娛神娛人的需要出發。
這一方面,主要扮演一些與請神法事無關的劇目。
也就是和戲曲、小品類似。
儺戲可分“正八出”和“外八出”兩種。
“正八戲”統屬巫教儀式,也就是前者的請神法事。
“外八出”是有情節的摺子戲和連臺大戲,也就是後說的民間曲目。
儺戲一般分為三個階段,開壇、開洞、閉壇。
開壇和閉壇就是請神和送神,開啟洞門則是開始演出劇目。
陳道要表演的,屬於“正八戲”,是一出自古商時期就傳下來的小曲目。
經過“商”遺民的簡化之後,這個有關風神的小曲目,就變得極為簡單,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完成。
講的是一個村子有難,村民讓村子裡的“巫”去祭祀風神,以求吹散村子內的瘟疫。
這一齣戲,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演。
陳道拿出東西,然後開始搭建自己的草臺。
他弄了一些木板在這裡,用釘子釘上四個小腿擺正,就算是一個“舞臺”了。
在正前方放上幾塊布,當做是是“座位”。
儺戲也叫鬼戲,所以這戲啊,通常不是唱給人聽的,哪怕是沒有人,這座位也是不能少。
最後是舞臺佈景,陳道拿出一個小凳子,將一個簡易的相框放在上面,其中有一個小草人,草人面上貼著“風神大風”。
殷商祭祀先公、先王先妣、先臣、神、祇五種。
其中神指天上的,祇指地上的。
天神地祇大致就是這麼來的。
風,在殷商祭祀中,也是單獨的一檔,比“帝”要低,有:“大風”“小風”“寧風”“不風”四個。
此外還有“四方風神”。
陳道祭祀的這位,便是“大風”!
大風的名字恐怕已經找不到了,所以陳道就用“風神大風”指代。
“咔。”
陳道用打火機燒香,在方框做的神臺前放上香爐,將點燃的香插上。
之後開始換裝,穿上一件灰色長袍,手持祭禮需要的道具,開始按照記載中所說踏上舞步,口中唸唸有詞。
他並非說單純按照那些書籍上所說的進行,而是按照自己的功法,‘儺戲·面神’來的。
他要的不是“大風”,“賜予”的力量。
而是如同神格面具一般,直接擷取“大風”!
將“大風”徹底捆綁到自己的儺面上,成為自己的助力!
“開——壇!”
“叮鈴鈴——”
隨著陳道運轉體內的炁,他手中沒有結的鈴鐺,居然響了起來,那個沒有安裝燈的舞臺,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