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我在聊齋當女鬼(8) (第1/2頁)
雲少俠的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間一晃,就到冬日。這個時節,土地都凍的硬邦邦的,農田裡也沒有什麼活好乾。
原本大家都應該在貓冬了,寒日裡躲在家裡勒緊褲腰帶什麼都不幹,節約糧食。
但現在,幾乎家家出動在外面廠子裡幹活,現在最搶手的就是縣令家的產業,工錢高,吃的也好,但是就是需要有一定的認字能力,這就難為了不少人。
不過其他富戶也有不少產業要找人,要求低,工錢也不不敢壓的太低,縣令可不會手軟,雖說各方面都和沈瑜的產業沒法比,但是相比較起以前來說,已是天上地下了。
就連五六十的老嫗,力雖衰,但在家裡邊也能承接一些手工活。總之,在淄川縣,沒有閒人。
沈瑜正在視察新式箭支的製造,從鍊鋼廠開始到現在,盔甲的製造已經滿足了當前沈瑜部曲的需要,這個冬天就轉為武器的製造。
箭桿需要將竹筒剖成竹條,然後初步打去皮和芯,只留竹肉。然後再用帶刀片的凳子將竹肉條變成圓竹棍。這一塊非常沒有技術含量。
如今鍊鋼廠統一調整了規格,工具交給鄉里的各家各戶,農閒時節正好做工,而且男女老幼都能幹。
每天一大早就有人駕著牛車,車上都是一摞摞粗加工的圓竹棍,排隊等在鋼廠門口交貨領錢,再拿回村子家家戶戶分錢。
所以要是自己不學個加減法,每天領錢的時候都提心吊膽,怕自己的錢少領了。
因為這部分活大多是都是家裡的老頭老太太在乾的,因此,他們對學習的態度也一改以前的漫不經心,熱情空前高漲。
收上來的箭桿胚子統一由鋼廠上大鍋蒸制,然後送入烘房烘烤,這樣一蒸一烤箭桿胚便能自動矯直。
戰國時期,荀子的《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就是類似的原理。
相比箭桿,箭鏃反而更加簡單,鋼廠現在運用的技術已經逼近建國初期的技術了,早就不是一人一把鐵錘叮叮噹噹半天,而是將鐵片送入高錳鋼衝壓模具的模坑中,再送入鍛床之下,用模具鍛合。
透過錘鍛,最後得到的滿滿一盤統一標準的帶尾巴的箭頭。再進行打磨光滑,一次就能得到上千枚精細鋒利的箭頭
接著就是流水線進行箭羽貼上,絲線固定,插上箭頭,安裝弦卡,一支箭便完成了。一天下來,輕輕鬆鬆完成上萬支箭的製作。
工藝流程簡化,高精度工具引入,操作變得更簡單,效率變得更高,這讓沈瑜明白了水淼常常放在嘴邊的“工業化”,的確出神入化。
看著堆積成山的箭矢,水淼看向沈瑜,“現在是檢驗部隊訓練成果的時候了。”
這段時間農閒,三千部曲天天都在訓練,就是照著水淼給的冊子在鍛鍊。
這冊子沈瑜自己一個人研究,在他看來,這就是一個國家軍隊建立的根本了,哪怕最開始不解對軍紀軍規的重視。
在當前的社會,軍隊可以隨時隨地化身為土匪,攻城掠地就會放任軍隊的燒殺搶掠。
因此軍士在百姓心中沒有好印象的,反過來說,這就是為什麼後世千百年來嶽武穆的軍隊會深得人心的原因了。
但訓練了一段時間,當三千部曲能初步達到令行禁止,如臂揮使的時候,他就感受到了這樣的軍隊的強大之處。
“這是王師啊!”
“還不夠!”水淼朝著沈瑜搖搖頭,“武力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真正的王師是百姓信賴、百姓擁護、百姓熱愛的。”
說起這的時候,水淼有一絲的懷念,“就現在這樣的,還差得遠呢,好好練吧!”
要練習,不見血是沒用的。沈瑜直接帶著人分批開始縣城周邊剿匪,在他們的裝備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