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甲說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從現在開始,請認真閱讀這篇作品的每一句話,
或許,它就能為你渴望探究的某一個空間開啟一扇門!
王--成吉思汗的秘密
第1章
蘭月,亦正是三伏時節,透藍透藍的天空中懸掛著巨大的火球般的太陽,所有云彩都似被烤化了一般消失得無影無蹤;一絲風也沒有,稠乎乎的空氣都好像是被黏住了一樣。
所有戰馬都大張著鼻孔,打著響鼻,渾身如同剛從水裡爬上來,馱著同樣是大汗淋漓、沒精打采的蒙古將士們緩緩而行。三千鐵騎,縱是戰場衝鋒陷陣時生龍活虎、氣吞山河,此時也就像蔫了的茄子一樣連綿逶迤幾里地。一些體形壯碩的將士更是大喘著粗氣,連上身的牛甲坎肩也已脫下搭在了馬鞍上,像似一堆肉山一樣隨時都可能壓垮身下並不高大的坐騎。
好在所有將士們這坐下看似肩高還不足四尺的戰馬卻非一般俗物,雖不十分高大,但步幅穩定、有力。這種典型的草原馬種喚作蒙古馬,主要產於蒙古草原,是世上最為古老的馬種之一,雖然體格不大,卻四肢結實有力、肌腱發達,持久力極強,擅於長途奔襲,是世界上耐久力最強的馬種之一。經過調訓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乍、勇猛無比,歷來是蒙古人最愛用的戰馬。
與後面稀稀拉拉、萎靡不振的隊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隊首這一彪人馬,約有十八九騎,卻個個精神抖擻,全然不為炎熱所擾,身形如標槍般筆直。胯下所騎雖也是蒙古馬,但必定經過千挑萬選,匹匹更加高大健壯。每人均身披牛皮戰甲,從裝束看有蒙古、突厥、契丹等族,似乎還有漢人。馬上和身上均揹負著長短各式兵器弩箭,人人神情冷峻異常,殺氣外漏,任額頭豆大汗珠落下亦不擦拭。每人分持一杆紅綠黃藍白五色大旗,呈半扇形簇擁著中間的一人一騎,大旗形成的陰影為當中這一人遮蔽著驕陽。這個半扇形始終保持步調一致,騰騰的蕭殺氣場似乎是連一隻蒼蠅也休想驚擾環護的這一人一騎。
隊首中間這一人一騎格外與眾不同。看這匹戰馬,一身慄黑毛皮閃閃發亮冷峻無比,身形高大俊偉,四肢挺拔修長,在幾千匹馬中鶴立雞群,馬嘶如龍吟,一看便知非同尋常。最為奇異的是,這馬肩胛兩處溼騰騰的殷紅如血,特徵竟極似傳說中的天下第一名駒——汗血寶馬。
《史記》中有記載:西域國大宛 “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意思是,在西域的大宛國有很多好馬,其汗如血,這種馬的祖先是天馬的兒子。這大宛國其實就是現在的土庫曼,傳說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的阿斯哈巴特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有天馬,奔越如飛,人力不可得。於是大宛國人春天晚上將五色母馬放于山下,五色母馬與天馬相交,生下的馬駒就是汗血馬,所以汗血寶馬又稱天馬子。
中國對汗血馬的記載最早出現於2100年前的西漢時期,漢武帝曾偶得一匹汗血馬,親眼得見如此稀有的良馬神駿,漢武帝欣喜若狂,急切想擁有更多的汗血寶馬。此時是漢武帝元景四年左右(公元前112年),漢武帝為了征服匈奴、打通西域,必須擁有強大的騎兵軍隊,而優良的軍馬是騎兵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汗血馬體形高大,速度快、耐力好,傳說能日行千里,擅長途行軍,且善解人意,非常適合用作軍馬。漢武帝為了得到更多的汗血馬,曾不惜重金打造兩匹等高的黃金馬,派遣使者前往大宛國要求交換兩匹種馬。誰知,派遣的漢使傲慢無禮,到大宛國後處處擺起天朝的架子,大宛國王怒氣之下拒絕交換。那漢朝使者大發淫威,結果被國王趕出王宮。在歸國途中,黃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強盜劫掠,漢使被殺。漢武帝大怒,於是派兵討伐大宛國。
經過三年多時間的兩次征討,漢軍終於取得勝利,掠得良馬數十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