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走一張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123章 開解
自從來到幷州,劉寒很少來到鄭玄住處。
一是因為人手不夠,事情太多,軍政一把抓,要忙的事千頭萬緒;二是鄭玄圖清淨,不喜被人打擾,除了教學,就是研究經史,與世無爭,在幷州也沒有多少人敢打擾他。
今日並非什麼特殊的日子,劉寒卻來到鄭玄的住處,面露愁容,顯然這孩子遇到了很大的難題,上一次面露愁容,還是在河間第一次目睹殺人,那是劉寒第一次命人殺人,也是他第一次嚐到權力的滋味。
“老師,弟子.”
“過來說話。”
看著劉寒欲言又止,鄭玄並沒有出聲詢問,而是將剛燒好的開水,倒一杯放在他面前。
自己這弟子,在喝的上也與常人不同,文士多愛茶湯,雖此物味苦,但口感恰好符合時人以清雅恬淡為美的審美趣味,且產量稀少,只有王公貴族、官僚和世家子弟能夠喝到,普通百姓是無緣得見的,很符合士人身份,因此在文人墨客、官僚士大夫之間流行起來。
但劉寒不同,他喝茶只喝白開水,還講出一大堆歪理,說喝白開水對身體好,最重要的是,他說他喜歡水是因為水乾淨,若是加了茶葉,水質就變了,就不是原本的樣子,失去了原本樣子的水還是水嗎?
對此,鄭玄不與他作爭論,各人有各人的堅持,既然劉寒有著屬於自己的堅持,那鄭玄何必強人所難?
待到茶水變為溫水,劉寒才開口:“老師,弟子有一事不明,還望老師解惑。”
“說說看。”
“弟子有一物,能為蒼生多開幾畝地。”
“嗯?”
劉寒一句話,頓時讓鄭玄清晰地認識到此事重大,連剛剛煮茶的動作都明顯停頓下來。顯然他口中所說的多開幾畝地,絕不是幾畝這麼簡單。
華夏一直以來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國家,由此而孕育的農耕意識深入骨髓。炎黃被認為是華夏文明始祖,人們世代自稱炎黃子孫,炎帝又名神農氏,是上古神話中農業的發明者,教人農耕,還能保佑農業收成。幾千年傳承的農耕文明將種菜這項本能刻進了所有人的骨血裡。
從狩獵採集時代到農業種植時代,華夏大地上早早就出現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定居生活。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重視農桑的歷史傳統,勤勞肯幹的民族稟賦……正是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點亮了種菜這個技能,幫助先民抵禦災荒、戰勝飢餓。在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生活習慣等影響下,春種秋收、夏忙冬藏,不遺餘力地滋養與開發腳下的沃土,成了漢人的鮮明屬性。
耕讀世家,“耕”被擺到了和“讀”一樣高的位置,是人們追求的理想狀態之一種。事稼穡、豐五穀,就能養家餬口;知詩書、達禮義,方可修身養性。
中國人經營模式也大部分都圍繞著土地,在古代,不論怎麼發家了,打仗積累軍功也好、讀書當官也罷、哪怕是當商人發財了,第一件事是買房置地。因此,任何涉及農業的事,其重要性都會被拔高。
劉寒取出圖紙,在上面一一說明,此時的儒士很少有那種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只知道之乎者也的八股書呆子,鄭玄更是有著屬於自己的兩畝薄田,親自耕種。
“有此利器,為何不早點拿出?”
待劉寒將新式犁具的優點一一講出,鄭玄才開口問道。
“因為,有顧慮。”
“汝可知,此物一旦問世,能拯救多少大漢蒼生?”
“知道。”
“那有何顧慮?”
“我擔心的是,此物最終還是落在一些居心不良的人手中,他們並非蒼生,而是大漢蠹(dù)蟲。”
鄭玄當然知道劉寒指的是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