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走一張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74章 幷州變動(一)
正月,休沐結束後,百官上朝。
聖旨明發,河間王、鎮北將軍、並北大都督所請,全部應允。
不僅如此,遷劉寒為幷州刺史、徵北將軍,提調幷州一切軍政要務。
原幷州刺史張懿,平調豫州刺史,所部一起遷往豫州。(原歷史當中張懿戰死,豫州刺史也是別人,這裡作者肯定要改動,各位熟讀歷史的讀者大大不要糾結好不好。)
不出意外,肯定是有人站出來反對的。
主要是,權力太大了。
遠高於其他州刺史的權力。
刺史雖掌握一州軍政大權,但從古至今,軍隊調動一直都是極為嚴格和敏感的事情,領兵大將,非戰時無專擅之權,但河間王有,因為聖旨上說,提調幷州一切軍政要務,陛下這是要把幷州完全交給河間王管理。
國中之國!
可是,劉宏不聽,他的想法很簡單。
隨著中央對地方的把控越來越弱,這次皇帝劉宏很乾脆,直接對地方放權,幷州任由劉寒折騰。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劉寒的身份,他不可能反!
因此,雖擴大了劉寒的權力,同樣也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士族當然不願意了。
但隨著皇帝龍威日盛,河間王兵權在手,二人一內一外,士族若是想開啟局面,除非反漢。
劉宏就賭他們不敢!
(這裡要說一下漢代兵制,西漢主要是徵兵制,東漢光武帝劉秀對兵制進行改革,由徵兵改為募兵,簡單來說,募兵制的盛行,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使一批農民長期脫離土地,影響了農業生產。應募者對將領有嚴重的人身依附關係,逐漸演變為私人部隊,造成地方勢力膨脹,成為軍閥割據的重要原因之一。
東漢後期的地方軍,不是依制度產生,而是在客觀形勢影響下自發地建立起來的,因而就具有以下特點:(1)編組雜亂,沒有統一的指揮,刺史、郡守各自有兵,互不相屬;(2)兵源,給養均地方自籌,因而兵力多少全因當地情況而異,中央已無力相顧;(3)刺史、郡守所掌之兵,逐漸變為個人隊伍,中央已無力控制。)
#
幷州,太原郡,治所晉陽。
年總是過得很快,眾人再次回到忙碌之中。
隨著聖旨傳達,劉寒將治所從陰館改至晉陽。
“侄兒恭喜叔父左遷豫州刺史了。”
“那叔父也得恭喜侄兒高升幷州刺史呀。”
“哈哈哈哈哈!”
兩人相視一笑。
隨後開始交接,“寒兒你來到幷州一年,州內事物大多清楚,臨走之前,我再給你說一遍吧。
幷州共九郡九十八縣,並北雁門、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五郡你已然心中有數,我就說說剩下太原、上黨、上郡、西河郡四郡吧。
上黨郡(治所長子),下轄13縣,26222戶,人口:127403;
太原郡(治所晉陽),下轄16縣,30902戶,人口:200124;
上郡(治所膚施),下轄10縣,5169戶,人口:28599;
西河郡(治所離石),下轄13縣,5698戶,人口:20838。
這是地圖、官員名單、人口花名冊。”
張懿此刻就是一個長輩對小輩的叮囑,無論大事小事,都跟劉寒一一說明,“並北五郡屬於邊郡,士族豪強少,但南部就不同,去歲伱已經得罪幷州不少士族,可要小心。”
“侄兒省得。”
劉寒跟在張懿身後,聆聽教誨。
“南部四郡,太原、上黨、上郡都還好,唯獨西河郡情況比較複雜,那裡還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