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種姜 (第1/2頁)
炮灰沒有回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族早已和她們猿族分支多年,但猿族先人從前和女媧一直來往密切。
上古時期,猿族和人族的關係,比現在要更融洽。但這一切都隨著神隱的女神,而漸漸變了。
人族在創造了圖騰之後,新神就可以從圖騰之中汲取信仰之力。一時大小野神如同雨後春筍一樣誕生,今天是這個,明天是那個。
圖騰之神可以是空中飛翔的一隻鷹,也可以是部落附近的一條蛇,甚至是一個面目奇怪從未出現過的生物,奇形怪狀應有盡有。
但最終巢氏、伏羲、神農、燧人,以及無故神隱的女媧,成為了人族的五位主神。
女媧早已神隱,其餘四神的後人更是千年前就已經搬離這片大陸,不知道去了哪裡。
人猿首領本以為再也不會見到曾經同宗的女媧後人,畢竟這支血脈,早就該隨著千年前的大屠殺而斷絕了。
但這支突然出現的部落,無疑就是本該滅絕的女媧後裔。
看來女媧雖然神隱,但從未放棄過抗爭。
人猿首領和巫心照不宣的對視一眼。
腳下平地裡颳起了一陣細微的風,捲起地上的草屑後,逐漸消失在遠方。
那塊種姜的三分地已經被族人挖出來了。
如果是那種經常被上漲的河水淹沒的平原,那土地一定是非常肥沃的。
這也是為什麼兩河流域總是容易誕生人類文明,比如蘇美爾文明以及古埃及文明。
埃及人的繆斯女神尼羅河,帶著洪水淹沒土地後,又在兩岸沉澱、滯緩,同時帶來了肥沃的土壤。
人們甚至不需要如何的精心耕種,就能收穫大片的水稻和棉花。
肥沃的同時,因為氣候乾旱,尼羅河水不會氾濫。適宜的氣候,讓他們四季都可以種植,作物可以達到一年兩熟甚至三熟。
同樣都是河邊的平原,寒枝這片和尼羅河兩岸的土地比起來,就實在是貧乏的可憐。
但她也沒什麼可抱怨的,這片地方比上雖然不足,比下也有餘啦。
雖然不夠肥沃,可是面積大呀,這條河流也寬,可以滿足附近農田的灌溉,她很滿意!
總比住在山洞裡,每年都換地方遷徙好!好地都是養起來的,先天條件不足,那就後天彌補。
族裡已經把堆熟的糞肥背了幾筐過來,準備一會兒就撒進土裡做底肥。
姜地已經打好了壟。土地打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夏國農業起步雖然晚,但是農耕社會時的種地效率一直在全世界遙遙領先。
除了很早就開始熟練掌握糞肥的使用方法之外,壟耕功不可沒。
所謂的壟耕就是在田裡挖出一道溝,再挖一道隆起的壟。兩者之間交替排列,而作物就種植在壟上。
壟耕的好處,一是可以保證每一株莊稼獨立生長互不干擾,同時保證了太陽光的吸收效率。
二是莊稼成排種植便於通風,作物成熟後不容易腐爛。三是壟耕種植有利田間管理,給莊稼除草和間苗的時候就在溝裡行走,不會踩傷莊稼。
四就是壟耕種植便於灌溉和排水,省水省力。
第五!那就是土地裡的壟和溝,是可以在兩季作物種植之間互換的。每季耕種完畢之後,將土地重新耕種一遍,壟就變成了溝,溝就成為了壟。
這樣就可以做到儘管土地上一直在種莊稼,但壟溝輪流交換讓土地變相的得到了休耕機會。
既不耽誤種植莊稼,也儘量做到了少傷土地肥力。
生薑種植除了肥力以及打壟之外,在地裡種的時候還有幾個引數。間距、行距、以及深度。
間距就是每株之間的距離要保持在30左右,而行與行之間的距離是40,深度大概10~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