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振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註釋:“左契”指債權人所持的契約,古時刻木為契,剖分左右,債權人執左片。“責”是索取償還之意。“司徹”中“徹”是周代的稅法,這裡指掌管稅收的官職。“無親”表示沒有偏親偏愛。
譯文: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儲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解析:這一章老子主要討論了統治者與百姓之間的矛盾。他認為和解大怨仍會有餘怨,最好的辦法是不與人結怨,統治者應行“無為”之治,以“德”化民,給予而不索取,不擾害百姓,否則肆意盤剝、施用嚴刑峻法就會與民結怨。“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強調自然規律公正無私,善人因順應規律積德行善而得助。
這一章老子又是講的什麼意思呢?
先看第一句:
(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字面意思:
和大怨,必有餘怨:意為調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一些怨恨。這表明即使努力去化解大的矛盾和怨恨,也很難做到完全消除,總會有一些遺留問題。
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說用德來回報怨恨,這怎麼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老子在此對“報怨以德”的做法提出了質疑,認為這不是最理想的解決怨恨的方式。
隱喻了什麼意思呢?
從社會治理與人際交往的維度來看,老子的這句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蘊含著深刻的警世意義。在社會層面,這可看作是老子對統治者的懇切提醒。
當社會矛盾激化,民眾心生怨恨時,若統治者僅採用安撫、懷柔之策,或許能在短期內營造出和諧的表象。比如發放一些物資、給予些許福利,看似平息了民眾的怒火,可這些手段往往只是觸及問題的皮毛。深層次的矛盾,諸如社會資源分配不均、階層固化、權力濫用等核心問題,並未得到實質性的解決。這種表面的緩和,就像在潰爛的傷口上貼一張創可貼,無法阻擋內部的惡化。一旦外部的安撫措施停止,或者民眾的訴求再次被忽視,積壓的怨恨便會如火山般爆發,引發更嚴重的社會動盪。
在人際交往中,這一理念同樣適用。當人與人之間產生深仇大恨,簡單的示好或寬容,也許能暫時緩解緊張氣氛,但曾經的傷害已在彼此心中留下痕跡,餘怨難消。唯有直面矛盾根源,坦誠溝通,公正解決,才能真正化解矛盾,重建信任,讓關係重回正軌 。
在人際交往的複雜人脈中,我們難免會與他人產生矛盾衝突,而老子的言論對如何處理這些矛盾有著深刻啟示。當與他人產生嚴重矛盾時,若只是簡單地用善意去回應,或許能在當下避免衝突升級,營造出平和的氛圍。可從長遠來看,這可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就像朋友之間因利益分配產生嚴重分歧,一方雖不斷表達善意,請客吃飯、送小禮物,表面上另一方接受了這份好意,可內心深處,關於利益分配不公的疙瘩依然存在。雙方在後續相處時,一旦觸及類似敏感話題,曾經的矛盾就會隱隱浮現,心裡的芥蒂讓彼此無法再像從前一樣毫無保留地相處。這說明,處理矛盾僅靠善意遠遠不夠,更需要雙方坦誠地交流,將矛盾根源剖析清楚,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化解問題,才能真正消除隔閡,讓關係重回健康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