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振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常見版本主要有通行本和帛書本。具體如下:
通行本: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帛書本: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且畏死,而為奇者,吾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也。夫代大匠斲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這兩個版本有什麼不同之處及後人為什麼要修改?
對於《道德經》第七十四章按通行版本還是帛書版本理解,沒有絕對的標準,各有其價值和意義,具體分析如下:
通行本角度
傳播與接受廣泛:通行本經過長期的傳承和整理,在歷史上被廣泛傳播和研究,如王弼注本等,很多學者的解讀和研究都是基於通行本,形成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和解讀體系,便於與更多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討論相銜接。
表達簡潔明瞭:通行本語句相對簡潔,更偏重於講道理,經過了一定的提煉和最佳化,對於普通讀者來說,理解門檻相對較低,更易於把握其核心思想。
帛書本角度
更接近原始思想:帛書本出土於馬王堆漢墓,年代較早,更接近老子的原始思想,其表達更加直接,保留了更多的原始語境和可能更符合老子本意的內容,能為我們提供更貼近原著的解讀線索。
邏輯更為完整:如帛書本中有“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這句話,使整個章節的邏輯更具層次感和完整性,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老子在不同假設條件下的觀點遞進。
原因如下:
語句表述:帛書本開篇是“若民恆且不畏死”,通行本為“民不畏死”,帛書本多了“若”和“恆且”,使表述更具假設和強調持續性的意味。通行本“若使民常畏死”,帛書本是“若民恆且畏死”,“常”與“恆且”在語義側重上有細微差別,“恆且”更強調一直、持續的狀態。
句子結構:帛書本有“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通行本無此句,使帛書本邏輯更完整,多了一層假設遞進關係和決心。
字詞使用:通行本用“斫”,帛書本用“斲”,二者是異體字,意思相同。
那為什麼後人修改呢?
政治因素:統治者或為了讓《道德經》的思想更符合自身統治需求,比如削弱老子對苛政的批判色彩,使民眾更易於接受被統治,而對文字進行修改。如在“民不畏死”的表述上,去掉“若”和“恆且”,讓“民不畏死”更像一種既定事實,似乎民眾天生就是反抗的,而不是在特定的壓迫下才“不畏死”,一定程度上轉移了對統治者的批判。
文化傳承:在傳抄、整理過程中,不同時代的學者可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當時的文化語境對文字進行了調整。也可能因避諱等文化習慣而修改字詞。
誤傳誤解:古代書籍靠人工傳抄,難免出現筆誤、漏抄、錯抄等情況,導致部分內容在流傳中發生變化。後人在解讀時可能也會因理解不同而進行自以為是的修改。
以下是對一些字詞註解:
為奇:做邪惡、詭異之事。
司殺者:行刑者,可理解為天道或司法官員。
“斲”的讀音是zhuo。:砍削木頭。
這一章的含義為:百姓既然不怕死,那就別用死來恐嚇他們。若百姓真的怕死,對於為非作歹之人,抓來殺掉,誰還敢做壞事。但生殺大權應屬於自然或天道等“司殺者”,代替“司殺者”去殺人,就像代替高明木匠砍木頭,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老子認為統治者不應濫施刑罰、草菅人命,而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