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振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道德經》第七十章
常見原文為: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河上公注:
“老子言,吾所言省而易知,約而易行。人惡柔弱,好剛強也。
我所言有宗祖根本,事有君臣上下,世人不知者,非我之無德,心與我反也。
夫唯世人之無知者,是我德之闇昧,不見於外,窮微極妙,故無知也。希,少也。唯達道者乃能知我,故為貴也。被褐者薄外,懷玉者厚內,匿寶藏德,不以示人也。”
王弼注:
“可不出戶窺牖而知,故曰,甚易知也。無為而成,故曰甚易行也。惑於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於榮利,故曰,莫之能行也。”
朱元璋注:“言有宗,文有首也。事有君,借物為主也。經雲夫惟無知,言人不知我。知我者希,老子方貴,戲雲聖人,被布袍,懷抱美玉,以其外賤內貴也。”
這一章,已知的就有三個版本,但是,版本再多,那也不是老子的意思,老子是大思想家,教育家,文學界的祖宗,所以老子想表達的意思,並不是某個人想要表達的意思。
所以咱們要想了解就只瞭解原版的《道德經》,別的都是綠葉。
咱們看第一句: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老子說:我以前說的都很容易能理解,也很容易能做到。
第二句:
(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
在這一句,“莫”可理解為“沒有誰”“沒有人”,表示一種否定性的泛指。整句話意思是天下沒有誰能真正了用心去解,也沒有誰能真正用心去踐行。
“莫”在古漢語中常作無定代詞,用來指代沒有具體所指的人或事物,表達普遍的否定。如《詩經·小雅·采薇》“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中的“靡”也有類似用法,“靡室靡家”即沒有家室,與“莫”的用法相近。
第三句:
( 言有宗,事有君。 )
說話要有份量,要有根據,要有信用。老話說的好,一句話,一顆釘。做事要靠譜,要腳踏實地,要實實在在。
第四句:
(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這句話大致的意思是:正因為人們(或統治者)缺乏對“道”的認知,所以不理解我(老子)。
在《道德經》的語境中,老子常常以闡述“道”為核心,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和規律。他覺得一般人或當政者往往只注重表面的事物和世俗的價值觀念,沒有真正領悟“道”的深刻內涵,因此不能理解他所講的關於“道”的思想和主張。
比如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可能過於追求功名利祿等物質層面的東西,而忽略了內在的精神修養和對自然、社會本質規律的探尋,這在老子看來就是“無知”,也正因如此,這些人難以理解老子所推崇的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等基於“道”的理念。
第五句:
(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
意思是:瞭解我的人很少,能效法我的人就更難能可貴了。
老子說這句話主要是為了表達自己思想以及對“道”的堅守。在老子所處的時代,世人大多追逐功名利祿、紛爭戰亂,很少有人能理解他所倡導的“道”的思想,如無為而治、順應自然等。他覺得真正能懂得“道”的人少之又少,而能夠按照“道”的理念去行事、治國的人更是珍貴。這一方面體現了老子對自己思想不被世人理